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不再提心吊『膽』—膽結石面面觀

牟聯瑞 醫師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5日訊】膽道結石症可依其發生之位置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膽結石為西方國家常見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所有人口中約佔10%之發生率,且發生率與年齡成比例增加,男女比例約為1:2。在台灣雖然發生率較低,但亦約在5-10%左右,至於肝內膽管結石則在東方特別多,在西方國家則較為罕見。

  膽結石的成因,目前仍然無法以單一的原因來解釋。研究顯示膽固醇結石與膽固醇、卵磷脂(Lethicin)以及膽汁酸的代謝有關,至於色素結石則與膽紅素(bilirubin)的代謝有關,因此在溶血、肝硬化的病人身上好發的結石即為色素結石(pigment stone)。至於肝內膽管結石的成因則至今不明,有人認為與感染、營養狀態有關。

  大部份(60-70%)的膽管石是所謂的無症狀結石(asymptomatic stone),亦即終病人一生都無膽結石相關之症狀發生,膽結石發作的典型症狀就是所謂的膽絞痛(biliary colic),此症狀最為典型之表現為飯後忽然發生上腹部劇烈疼痛,此疼痛常延著右上肋緣延伸到背後肩胛骨下方,偶而會伴隨著嘔吐,因此患者常被診斷為胃炎、潰瘍等疾病。至於其他的症狀如腹脹、右上腹不舒服等,不一定與膽結石症狀有關,往往病人做了膽囊切除術後仍無法改善原先症狀而被歸類於所謂的膽囊切除後症候群(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自從超音波檢查發展以來,膽道結石的診斷及治療可以說起了革命性的變化。由於超音波檢查的方便性及無侵襲性,目前超音波檢查已經是膽道疾病的第一線利器,大約95%以上的膽結石皆可以超音波掃瞄檢查出來,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率亦高達95%以上,至於總膽管則因受腸氣影響,診斷率約只有一半,但若配合其他措施如喝水、改變位置等,總膽管結石之超音波診斷率亦可達80%,其他的檢查方法如口服膽囊造影術、CT Scan,對於膽囊結石診斷率較好, 但對膽管結石診斷率較差,至於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經皮穿肝膽管造影術(PTC)則診斷膽道結石之正確率高,但為較侵襲性之檢查,一般皆放在第二線。

自1882年首例之外科膽囊切除術以來,外科手術治療一直都是有症狀膽結石的治療標準,1970年代在美國首先以膽汁酸的口服膽石溶石劑來治療膽結石,經 10餘年的研究發現只有對於膽固醇結石有大約30%的完全溶解率,但因再發率高、服藥時間長,且台灣之膽結石成份膽固醇結石比例很低,故在台灣不適用。

  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治療膽結石的方法自1984年開始試用以來,由於對膽固醇結石之效果可達90%,因此曾在國外甚為風行,但因5年之再發率達50%以上且有許多的限制(包括膽囊功能要正常、結石不能太大等), 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興起後,逐漸退於較次要的地位。L.C.自從1988年開始在歐洲及美國開始嘗試使用以來,二年內迅速風行全球,成為膽囊切除手術之主流,主要是由於它具有手術的限制不多、可以完全切除不用考慮復發之因素、手術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合併症少等優點。至於總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目前已趨向於非手術性的內視鏡膽管乳頭切開術(EPT)合併取石,如此可使病人身體創傷減少至最低。肝內結石的治療仍需靠開刀手術,並且合併術後膽道鏡來清除結石,對於多次膽道手術之病人,則可考慮經皮穿肝膽道鏡取石術(PTCS)來清除結石。

  總之以目前的醫療技術,膽道結石的診斷及治療已沒有太大的困難,惟內、外、放射等各科專家,配合病人各科不同的情況以最小傷害性手術(minimal invasive surgery)來達到最好的醫療效果。

文章來源:台南市立醫院(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