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琴:現體制下「工會組織」形同虛設

吳玉琴

人氣 7
標籤: ,

【大紀元4月23日訊】長期的計劃經濟下所形成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的束縛,使得現有國企在市場經濟的挑戰下步入衰敗而無法自拔。體制漏洞使損害所有者利益成為企業部分經營者牟私利的一個便捷通道。即使企業強撐著不破產,國有資產也如流沙般日漸流失。企業時開時停,工人的工資收入無法保障,工人在如此現實下卻找不到能代表自己說話的組織。現有的工會名義上是工人自己的組織,但卻是在企業黨委領導下工作,還要執行政府的使命。

在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之中,勞動者的不利地位充分表現出來。在國有企業中,企業轉軌困難,國家無力投入,工人不得不承擔改革成本。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國有企業必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經濟利益為中心,而國家又要企業承擔穩定職工隊伍的社會責任。這對於背著沉重的歷史包袱的國有企業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夾在矛盾之中的職工處於很不利的地位。

國有企業改革減員增效,無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工人下崗失業,使得大批工人生活無著,人數之多,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工人的利益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而地方政府從財政考慮,在工人和企業發生矛盾時,常常站在企業一邊。工人本身缺乏能真正代表自己的組織,沒有組織的工人很難對付有組織的企業,在勞資糾紛矛盾中,吃虧的只能是工人。

新的一份調查就業取向表明:只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政府的重視嗎?在老百姓當中就曾流傳著一句話,“工字不出頭,一出頭就入土了。”這是一個很貼切的比喻。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一個就業非常難的年代參加工作的。那時候有一份工作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值得自豪的。勤勤懇懇地工作了幾十年,如今面臨的是下崗和失業。由於年齡大,技能單一,再就業的機會基本為零。而對于家庭應負的責任,家人要吃飯和生活等因素,又使得我們不能閑著。這就讓我們活得很累很累!

曾經是“工人階級領導一切”,曾經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曾經是非常自豪的工人,如今卻面臨如此的尷尬和下場,難道還能期望現有的年輕人再去當工人嗎?

在現有體制下,工會和政府是一體的:工會以執行政府的意志為己任。一旦出現勞資衝突,政府面對有組織的工會比面對無組織的工人群眾,更容易使事態平息。由於勞資雙方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勞動者的利益毫無疑問地最容易受到傷害。本來工會是代表工人利益的,可是在工人遭遇困難在和企業發生勞資衝突時,工會不能旗幟鮮明地站在工人的一方,如此下去,它在工人心目中就沒有了地位。

勞動爭議一旦激化就成了群體事件,進而發展為重大衝突。這將是一個影響社會和諧的敏感點,將會誘發種種社會危機!工人利益得不到保證這一嚴酷的事實,呼喚著工會制度的改革。工會應當成為工人利益的真正代表,而不是政府的附屬物。當社會危機出現的時候,如果工會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工人就應該重新建立自己的組織──名符其實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工會!

(2007-04-21于貴陽)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企業多為富不仁 道德責任惹關注
吳玉琴:官多無數,官患無窮
提醒在中國投資風險  法國網站被封
工人抗議挾持副市長  阜陽出動武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