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百問百答

寒食節的由來為何?

曉芸
font print 人氣: 367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4月3日訊】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當時大臣介子推護駕跟隨重耳,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因為由於介子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後經他人提醒,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便親自到介子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介子推的蹤影。

由於介子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子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卻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而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子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倣傚他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也因此稱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這就是清明「折柳插頭」習俗的由來。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而清明節掃墓,那是是宋代以後出現的事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冬至過十五天是小寒,由於天氣寒冷而得名,農明曆書說:「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
  •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裏最後的一個節氣,因為比小寒還要冷所以稱作「大寒」
    農民曆書說:「斗指葵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己極,故名大寒也。」
  •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相傳漢文帝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時的夜稱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稱「元夜」或「元夕」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 「上巳節」的主要內容原為祓禊,在暮春三月舉行,所以也稱之為「春禊」。晉以後,三月上巳祓禊的活動逐漸有了變化,人們除了祓禊袪邪,傳達對天地的虔誠敬仰外,文人雅士還開始飲宴賦詩。這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曲水流觴」的活動了。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