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把便器稱為「虎子」、「馬桶」?

作者: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56
【字號】    
   標籤: tags:

現代的衛浴設備中,馬桶是人人天天會使用到的,也給人帶來了很多方便。在《左傳》上記載,公元前581年六月初的一天,晉景公想吃新麥時,突然肚子發脹去上廁所,結果跌入糞坑淹死了。晉景公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在廁所殉難的君主,但這同時也突顯出當時衛生設備的簡陋程度。不過,也因此便器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逐漸的創造改良出各式的便器。

其實馬桶就是便桶,也就便器、便壺。在古代便器多為木、陶製品,並稱為「虎子」和「馬桶」。如《周禮˙天官˙玉府》鄭玄˙注:「褻器,清器;虎子之屬。」又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二˙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覺腹中痛極,討個虎子坐下,看看命絕。」另《喻世明言˙卷三》:「坐在馬桶上,疼一陣,撒一陣,撒出來都是血水。」

漢代時,便器除了漆木製品外,陶、瓷也被大量使用,據說也有用銅、玉材質的。如《西京雜記.卷四》上載︰「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意思是說,漢代皇帝使用的便器,是用玉製的虎子,皇帝外出時,由隨從官侍中拿著,皇帝所到之處,隨時方便使用。但自此之後「執虎子」也就成為侍中官的別名了。

那麼,為甚麼要把便器稱為「虎子」和「馬桶」呢?根據《西京雜記.卷五.金石感偏》記載︰「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意思是說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並命人鑄成虎形的銅質便器,把小便解在裏面,以示對猛虎的藐視,這就是「虎子」的由來。而「溲器」是指小便器,如《後漢書‧張湛傳》:「湛至明堂,遺矢溲便。」唐人李賢注:「溲,小便也。」

到了唐代時,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為了避諱,就將「虎子」改名為「馬子」或「獸子」,如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二十齣》:「雞眼睛不用你做嘴兒挑,馬子兒不用你隨鼻兒倒。」再隨著時間的演變,馬子後來又被改為「馬桶」而延用至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國時,魏國玄學家何晏娶了金鄉公主,魏文帝授其為駙馬都尉;後來晉朝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晉文帝之女常山公主,也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之後,皇帝的女婿照例都授予駙馬都尉官職,簡稱「駙馬」。
  • 目前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學位,我們稱為「博士」,如哲學博士、醫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等。但是,為甚麼賣茶賣酒的人也被稱為「茶博士」、「酒博士」呢?
  • 「吹牛」、「吹牛皮」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禪之一,就是比喻那些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的人。那麼,為甚麼用「吹牛」來形容呢?
  • 唐朝詩人白居易盛讚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蘇東坡也稱讚︰「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蘇東坡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願意辭官做嶺南人。但最喜歡吃新鮮荔枝的,莫過於唐明皇的寵妃楊玉環。可是,楊貴妃身在長安,為甚麼還能吃到遠在嶺南的新鮮荔枝呢?
  • 我們從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可以知道,近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用「內閣」這一名稱,來稱呼各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而不管是內閣制或總統制,組閣、閣揆、閣員等稱呼也時有所聞。那麼,「內閣」這個稱呼是如何產生的呢?
  • 古時候有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黎,長得威武雄壯、看起來也很聰明伶俐的樣子。黎很喜歡在火堆旁玩耍,自然而然跟火特別親近。黎能把火很好的保存下來,還會用火燒煮食物,用火取暖並驅趕毒蟲猛獸。
  • 皇歷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皇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我們常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的是什麼壺呢?《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的都是葫蘆,只是品種有別罷了。古時候在中醫、中藥鋪門前常掛著一個葫蘆,或者四處行醫的郎中腰上也都掛著個葫蘆,人們就稱為「懸壺」。可是,為什麼行醫賣藥都要以葫蘆作為標誌呢?
  • 在浩瀚如海的史料、古籍、詩詞、繪畫中遺有許多屏風的痕跡。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中因有屏風的陪襯,將嫦娥的寂寞和悔恨更深刻的表現出來。再如五代時顧閎中所繪長卷《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畫中就是用屏風將畫面分隔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散宴五段。那麼,為甚麼古人總喜歡在房子裡放置屏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