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抬頭」?

font print 人氣: 8446
【字號】    
   標籤: tags:

黃曆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黃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在「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蟄龍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黃曆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春龍節的傳說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皇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這可能是附會的故事。正史中,玉米於16世紀時才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

民俗活動: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

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轉自《希望之聲廣播電台》 @*

責任編輯:王愉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擲果」或「擲果盈車」來形容女子愛慕俊俏男子,或貌美男子受人歡迎。如明朝梅鼎祚《玉合記‧第九齣》:「其人如玉,空教擲果盈車,當此春景融和,不奈鄉心迢遞。」唐朝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擲果河陽君有分,貨酒成都妾亦然。」而「擲果」當然是有其來源的。
  •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 三國時,魏國玄學家何晏娶了金鄉公主,魏文帝授其為駙馬都尉;後來晉朝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晉文帝之女常山公主,也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之後,皇帝的女婿照例都授予駙馬都尉官職,簡稱「駙馬」。
  • 在古書典籍中常可見到「社稷」又代指國家,如《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及《三國演義‧第二回》:「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那麼,為甚麼國家又稱為「社稷」呢?
  • 立春這一天是四季開始的第一天。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莊稼生產過程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春,因此立春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
  •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冕旒會在皇帝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意在...
  • 金鑾殿是文人學士等待皇帝詔命應對之所,因此極有名氣。唐代詩人李白在唐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就常常進出金鑾殿,受玄宗召見。又因為金鑾殿與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學士又美稱為「金鑾」。
  • 古代人們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倒塌來比喻,故自周朝開始皇帝死就稱為「崩」...
  • (shown)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