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芬芳:上 山

文、圖/徐正毅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一行人搭乘五部九人座小巴士上山,從中山高速公路下三義交流道,在車亭休息站和林為道先生會合,跟隨他的車子,向山上開去,經過河床,小心地在山路盤旋,最後終於來到大安溪上游的「象鼻部落」。

先前我和幾位社團朋友曾兩次到部落來,主要的目的是想了解,由林為道先生、尤瑪小姐他們所發展的原住民工藝教室的進展。這回我和一群社團的朋友一行近四十人到這兒來,參觀這間教室的發展成果。

認識林為道先生和尤瑪小姐是經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博士介紹,這回胡博士也跟我們同行。

為了延續泰雅族傳統織染的工藝,林為道先生和尤瑪小姐放棄了公職,投身尤瑪小姐於深山中故鄉所成立的這間教室,讓原住民婦女們在此學習傳統的技藝。

我團為了支援這項園區的興建,除了社支的樂捐,還有日本支社的共襄盛舉,並從國際總部,募得了一筆款項,利用這次活動,讓所有社支朋友和眷屬一起前行,來了解這項活動的意義。

林為道先生和懷有身孕的尤瑪小姐,以及族人熱情款待我們,帶領我們參觀幾年來的發展成果,苧蔗田、薑黃田、染織教室,和由一些從不懂到熟練所織造出來的作品。

天氣晴朗,平地炙熱難熬,然而在山上清風徐來,暑熱全消。

林為道先生、尤瑪女士和族人為我們準備了由本地薑黃所做的咖哩飯和水果的餐點,我們用過後,搭車道別。

原住民工藝園區是一永續經營的長期工作,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的關懷,讓原住民對祖宗的智慧得以發揚,能自信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碗什錦麵,是我在求學階段,考試表現好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獎勵。當時那家麵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兒子賣豬肉,另一半則是一家小小的麵店,一大碗湯麵內容是當時少見的幾片豬肝、豬肚、花枝和肉片,還有兩尾蝦子。一碗麵常常是由家中幾個小孩共同分享。
  • 當時在永康街附近的逸華齋,有著古色古香的裝演,所販售燻雞、滷味味美,但價格頗高。

    後來老板退休了,在那兒幹活多年的夥計頂下這家店改名為信遠齋,並且搬到了信義路靠近金山南路上,品質依舊好,因此還是擁有不少老主顧。

  • 東門市場因金山南路而分隔成兩個區域。原來在日據時代叫東門町的地方,是日本人的住宅區,有不少日式房舍,而後政府遷台成為官舍。
  • 女兒研究所畢業,全家到校園一同拍照留念。

  • 南京東路5段有家西點麵包店,大姊來我家時,常去那兒買些西點當伴手。就這樣地,20多年來,我時常吃這些西點當早餐。
  • 先叔是我的授業師,他不但教我如何做生意,並且讓我懂得吃的藝術。我自行創業後,還一直和他保持著類似長輩,又像兄弟一樣的往來。懂得吃的人,最好也懂得做菜。

  • 上班時候午休用餐時間短,尤其工作繁多,只能就近餐館吃盤飯或來碗麵,隨即趕回工作。

    常去的一家餐廳是賣著廣式粥、湯麵和盤飯的店。老板娘和夥計們動作迅速,讓我們不用久候,而且盤飯中的燒腊水準頗高,鮮蝦雲吞料好、實在。因常去用餐而和店中人員逐漸熟識。有時吃得太快,老板娘還會好言相勸,要我細嚼慢嚥。

  • 幾年前,由蘇澳到花蓮,經過蘇花公路,正值冬季陰雨天,在迷霧中盤延於公路上,十分驚險,至今還留著那絲不安的感覺。
  • 經以前大學同窗,目前在中央研究院作研究的同學介紹,認識一位名作家,她也在中研院做研究。

    我曾經為她的一本書——《童年往事》畫插圖,後來她的舊作——《斷掌新娘》要再出版,也拜託我為這本書做插畫。

  • 老家在板橋後站的紅磚樓房,是先祖父所建,後來先祖父搬到台北市,由先父承接。先父過逝得早,幾乎沒有留下什麼遺物。倒是先祖父在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後幾年的一本日清帳,雖經幾次搬家,尚留存在我的身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