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英譯初稿完成 將普及使用

標籤:

【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電)北京市旅遊局近日公布「中文菜名英文譯法」討論稿,初步決定紅燒獅子頭、宮保雞丁等兩千七百五十三項菜名及酒水的英文譯法,徵求民眾建議並修正後,將在中國全國餐館普及使用。

上海「新聞晚報」今天報導,去年三月起,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北京市旅遊局等單位著手開展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規範工作。經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專家及顧問審核後,完成最新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討論稿。

報導指出,相關專家首先將中國菜中以主要配料開頭的菜名歸類,例如「白靈菇扣鴨掌」的譯名,直接採用蘑菇和鴨腳,中間以連詞連接;「冰梅涼瓜」則直接翻譯菜色的主要配料苦瓜和楊梅汁,再用連詞連接。

其次,一些中國菜名以烹調方式命名,但國外並不使用這些烹調方式,例如燉、溜、燴、水煮等。這些譯名主要採用烹調方式的相應動詞,再搭配菜肴採用的主要配料來表示。

例如「地瓜燒肉」譯為「被爛熟的地瓜和肉丁」(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水煮魚」譯為「熱辣油裡的魚片」(Fish Filets in Hot Chili Oil)。

第三類是以口感開頭的菜名,這類翻譯以介紹菜肴形狀、口感及主配料為原則,並進行合理想像,例如「脆皮雞」翻譯為「脆雞肉」(Crispy Chicken)。

最後一類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這類直接以菜肴創始人或發源地的拼音加主要配料翻譯,例如麻婆豆腐是直接將「麻婆」和「豆腐」的漢語拼音組合成英文菜名「Mapo Tofu」;「廣東點心」則採用廣東地名加英文單詞點心來翻譯。

過去曾被譯為「沒有性生活的雞」而鬧笑話的「童子雞」,現在英譯改為「春雞」(Spring Chicken);「叫化雞」被譯為「乞丐雞」(Beggars Chicken/Baked Chicken);「田園素小炒」被譯為「素食者喜愛的菜」(Vegetarian’s Delight)。

另外,具有中國特色且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直接以漢語拼音翻譯;具有中國特色且被外國人接受,但使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也保留拼寫方式。

這樣的菜名包括「佛跳牆」、「鍋貼」、「窩窩頭」、「蒸餃」、「油條」、「湯圓」、「粽子」等。

據報導,制訂討論稿的翻譯委員會由二十名志工組成,其中有英語教授、餐飲行業經理及多數來自美國的專家。他們的初步目標是,提供在兩百家三星級以上餐廳最常見的一千種菜肴的官方英文菜名。

主持制訂工作的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馮冬明表示,委員會將於十一月前在網路上公布初步整理的結果。

馮冬明說,他們不會強制要求餐館依照這套英文菜名製作菜單,但如果這些英文譯名被高級餐館採用,它們可能流向北京市所有小型、非星級,甚至還沒有營業執照的餐館;而這樣的餐館估計全北京有一萬到四萬家。

對於這份討論稿,有網友批評,譯名後面的簡介太長,應盡量簡短。還有網友表示,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名稱呼各具特色,翻譯得不倫不類,反而喪失中國的文化特色。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中菜英譯  網路徵名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至去年11月以來新低
李希「打虎」比趙樂際翻倍 專家析內鬥隱情
安徽黃山洪水沖走房屋車輛 多人失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