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淺談厭食症

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172公分、39公斤的珊珊「飄」入診間時,雖然她實際所占體積很少,她的能量卻讓診間有些透不過氣的感覺,撇著嘴、雙手交叉在胸前、坐在我面前不說話的珊珊,後面有兩位著急的代言人──她的父母,你一言我一語的搶著告訴我:他們的女兒怎麼挑食、為了吃東西全家可以鬧得多不愉快、這女兒是多麼優秀、他們卻又如何為她擔心……

珊珊是典型的厭食症患者,BMI不到17,月經已經停了,有點像小男生身材的她說自己「還是有點胖,只是胖在妳們看不見的地方」。 即使所有人都說她太瘦,體重計上多出的0.5仍讓她覺得非常不自在。她一天只吃一餐:晚餐的燙青菜和雞湯(撇過油的、只喝肉渣),晚餐全家一起吃,氣氛卻很緊張,珊珊怕父母要她吃她所謂「會胖的食物」,父母也感到挫折、無力。

正如珊珊一樣,厭食症大多在青少年到大學時期出現,這段時期的學子面對了許多未來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學業的要求、家庭的期待、同儕關係的經營、身體的改變……沒有一項是容易的,卻又是排山倒海而來。門診不少有厭食症的學生穿著顏色容易辨認的高中制服,有著優異的成績表現,對於未來或生命卻有許多的疑惑。把自己推到飢餓的極限、控制熱量的進出及體重,似乎成了生命中最可以掌控的事情,她們說:「這是我的身體,我可以決定。」

處在這樣一個重視外表的社會,在意自己的外貌、胖瘦、計算卡路里,並不令人驚訝,但對於厭食症的人而言,並不只是這樣,她們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在想食物、計畫吃什麼、去哪裡吃,可能也花許多時間清除這些進入她們身體的卡路里;她們也不只是「怕胖」或「太瘦」,她們內在有許多自己都不太理解的矛盾。只是她們用來應付矛盾、讓自己覺得在掌控中的方法,不知不覺的造成了傷害,長年讓自己的身體處於飢餓狀態或催吐的行為,可能已經影響到她們的腎臟、心臟、牙齒、賀爾蒙,也大幅增加骨質疏鬆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她們仍非常嚴厲的控制著自己的身體,覺得自己還是太胖了。

在學校、家庭裡,或許你已經注意到身邊有些這樣人,想協助她們,卻又不知道如何面對,以下給您做個參考:

正視這個問題,但要把「問題」和「這個人」分開

雖然她有這樣的困擾,並不因此就是個失敗或不正常的人,她只是用了一個不正常的方法,去應付許多正常人會有的困擾。

真誠的關心和接納

當妳決定協助她時,記得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通常患者本身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或許治療的中間有起伏,所以當她願意說或聽時,敞開你的心聽聽她想說什麼。當她有時候不耐煩或退回角落時,仍然耐心的關心她,給她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她知道你仍然關心她。

多看些相關的資訊,協助她就醫

她真的需要專業的協助,這是一個身體和心理必須一起復原的疾病,對抗這樣的疾病需要精神科、內科、營養師共同合作,同時也會建議她妥善的照顧牙齒。在精神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有時也希望家屬一起談談,不是要責怪誰造成了這樣的疾病,而是無論患者本身或家庭內,一定有些內在資源可以協助疾病的復原,需要靠個別或家族治療把這樣的資源發揮出來。

別忘記照顧自己

面對厭食症這個疾病有時像是一場長時間的戰役,會讓你覺得沮喪挫折、無力、生氣,有時你也會小小的恨這個生病的人,好像因為她的狀況,生活都改變了。這時別忘記仍然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享受,需要時也可以找身心科醫師談談,尋找自己的情緒出口。

食物占了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不只提供我們生活所需的能量,「吃」也是我們和所愛的人分享生命的一種方式。厭食症不只是食物的問題,更反應了生命中許多的矛盾和掙扎。戰勝厭食症的過程需要時間,但我們不只在過程中增加體重,也同時協助患者解決內在的衝突、找到真實的渴望、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對自己誠實,也為自己負責。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但透過專業的協助,復原的過程獲得的成長,讓許多走過的個人和家庭都說值得。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