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糖尿病的預防與保健

人氣: 9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0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依旋、吳翰林綜合編譯報導)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大幅攀升且呈現低齡化。美國的一項研究便指出:有近二千四百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並沒有警覺到這個狀況;另有五千七百萬美國人被推斷為糖尿病初期,由此數據推斷,現代社會正面臨糖尿病流行的初期階段,如不小心謹慎的面對,很可能會給糖尿病更多發展機會而嚴重威脅社會健康。

雖然這個高數據讓人看的膽戰心驚,但專家也表示毋需過度擔心。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研究人員卡倫柯林斯(Karen Collins)便指出:「只要能改變一些生活方式,便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風險,並大幅降低其相關病症的發展機會,比想像中容易許多。」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被喻為現代文明病,其典型症狀為「三多」,即多飲,多尿及多食。除了易出現四肢前端麻木或感覺過敏、視力減退、原因不明的浮腫及下肢潰爛或壞死等症狀,還易增加心臟病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風險。一般而言,人體會將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轉變成葡萄糖,充當身體的燃料;而胰島素是由胰臟所製造的一種荷爾蒙,它能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熱能。糖尿病指的是人體內的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並不是一種傳染疾病,不過它的遺傳機率卻非常高。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家屬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其他如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也都可能是導致糖尿病的因素。

改變生活方式 輕鬆降低糖尿病之機率

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及糖尿病預防計劃(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兩者皆提出改變生活方式,可降低百分之五十八的糖尿病發病率。臨床實驗亦證實,改變生活方式也能改善心臟方面的疾病並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能有效提高體內胰島素的效能,使得高胰島素水平恢復正常。除了改善血糖濃度,降低高胰島素水平還能停止代謝的變化,更進而降低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發生的風險。

改變生活方式的首要之急便是減重。根據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公佈的數據顯示,過重的受訪者得到糖尿病的機會,是正常BMI值的人的五到十倍;而肥胖婦女更是正常婦女的三十倍。

然而,所謂的減重並不代表一定要達到理想的體重標準才有預防糖尿病的功效,只要能適度地減輕約百分之五到七的體重( 200磅的人需減10至14磅)就已非常足夠。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建立起一個規律的運動模式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專家指出:一個星期至少需運動150分鐘,相當於一個星期內至少有五天步行,或是做類似的和緩運動30分鐘。多項研究顯示,即使體重沒有減輕,持之以衡地做有氧運動三到四個月,胰島素抗阻(insulin resistance)便能降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八十五。降低胰島素抗阻,也意謂著體內較低循環層次的胰島素和減少發炎,從而降低其他疾病風險,如癌症和心臟病。

此外,飲食也是轉變生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研究顯示,食用低飽和脂肪、高纖維和豐富的蔬菜和穀類,可提供身體最好的助益。以下是由醫師所提供的糖尿病飲食黃金法則:

1. 食物選擇多樣化,並以穀類為基礎。
2. 限制脂肪攝入量。
3. 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
4. 高膳食纖維膳食。
5. 減少食鹽攝入。
6. 維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等原則。
7. 多飲水,限制飲酒。


研究顯示,食用低飽和脂肪、高纖維和豐富的蔬菜和穀類,可提供身體最好的助益。圖為瑞典營養學家專為糖尿病患者所設計之低卡路里膳食。(FABRICE COFFRINI/AFP/Getty Images)

如何計算糖尿病的風險

美國糖尿病協會提供了一份風險計算器,能藉由簡單易答的十個問題,輕鬆計算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家不妨計算一下,也更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1. 我是一位女士,曾生過出生時體重超過9磅的孩子。 是:1
2. 我的兄弟姐妹中有人有糖尿病。 是:1
3. 我的父親或母親有糖尿病。 是 :1
4. 我的體重等於或超過與我身高相對應的體重數 是:5
5. 我年齡在65歲以下,而且我很少或根本不運動。 是:5
6. 我的年齡在45歲到64歲之間。 是:5
7. 我的年齡是65歲或以上。 是:9

以上分數總合為10分或更高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很高,需儘速與醫師諮詢。總分數為3-9分者,雖然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低,但是仍不能掉以輕心,需多注重飲食與運動等原則。

醫師表示:無論風險計算的結果如何,溫和的日常活動和適度地減重,對於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都非常重要。若能持之以衡,必可達到強化身體機能更遠離疾病的功效。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