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37)

作者﹕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0日訊】但是矛盾仍然存在。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軍需部只負責陸軍的軍需生產,海軍部則控制著海軍的後勤供應,這意味著有“兩個軍需部,為自成體系的不同軍種服務。雙方在勞力與原料這個越來越狹小的領域內相互競爭與衝突”。在與海軍部的衝突中邱吉爾占盡優勢,因為他精通海軍知識,批評能切中要害,而當時的海軍大臣埃裏克‧格迪斯爵士卻只是一個新手。

為了平息雙方的矛盾,戰時內閣成立了一個戰時優先配給委員會,由史莫茲將軍主持工作,負責在有競爭的部門之間確定物資的分配和運送辦法。史莫茲將軍是南非總理,是邱吉爾在任海軍大臣時敦促下才進入戰時內閣並成為內閣核心成員的。

軍需部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勞資糾紛和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之間的矛盾。針對熟練工人的強烈不滿情緒,邱吉爾要求並促成戰時內閣給滿一定工作年限的熟練工人以12.5%的較大幅度提高工資。就連一貫堅持批評政府的政治上的反對派、工黨下院議員W‧C‧安德森也稱讚邱吉爾,說他在“處理各種勞工問題的工作中”表現出“勇氣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情況得到顯而易見的改善”。

然而,勞資關係的緊張卻導致了許多工廠的工人罷工。1918年6月,倫敦聯合飛機製造公司因資方解雇工會代表而舉行罷工。在邱吉爾的干涉下,資方被迫同工人達成了妥協。7月下旬,考文垂的工人又以公司雇用非熟練工人侵犯熟練工人的權益而罷工。軍需部的工會諮詢委員會經調查,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但工人們不聽勸告,堅持罷工。

“當工人的秩序混亂危及武器生產的效率時,邱吉爾的態度很嚴厲。在即將出現連續罷工時,他事先得到勞合—喬治的支持,威脅工人說,如果罷工者不復工,就開除他們並將從嚴追究罷工組織者的法律責任。”邱吉爾宣佈,如果罷工者不在一周內回工廠復工,將收回他們的免於徵兵的證件。這一措施立即見效,10000多名罷工工人中僅有約50人未能及時返回,而這50人中,“有些人打來電話對自己擅離職守表示歉意,並說他們正在返回”。

邱吉爾在軍需部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與陸軍部和駐法英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在法國設立了常駐機構,自己也頻繁地往返于英法之間。他經常在軍需工廠視察,去巴黎或前線討論軍需供應問題和實地考察戰況。他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巴黎或駐法英軍總司令部度過的。黑格總司令對他的態度也顯然客氣多了。他評價道:“我毫不懷疑,邱吉爾是想要盡最大努力給部隊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1917年11月,邱吉爾主張大量減少英國本土的兵力以充實駐法英軍的戰鬥力。黑格將軍對邱吉爾因此而更具好感,他誇獎說“邱吉爾確實做得很好,他的工作進行得生氣勃勃。”邱吉爾的這一提議是基於他對法國前線實際情況的清醒認識而產生的擔憂。這一擔憂很快就被事實所證明是很有道理的。1918年3月21日,德國人在法國前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英國軍隊的薄弱防線被一舉擊潰,英軍全面撤退,並在戰
鬥中被俘70000餘人,損失大炮1000餘門以及無數其他軍需品。

德軍進攻時邱吉爾正在前線,親眼目睹了“無數發炮彈在我方戰壕裏爆炸,差不多一枚挨著一枚”的激烈戰鬥場面。3月24日,邱吉爾回到倫敦,與首相勞合—喬治一起度過了這個“在整個戰爭進程中”最“令人心焦的夜晚”。儘管邱吉爾並非戰時內閣成員,但勞合—喬治深知邱吉爾的足智多謀和剛毅果斷,所以樂意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同他進行非正式磋商,尤其在危急時刻更是如此。

幾天後,邱吉爾受勞合—喬治委託,去法國拜訪喬治‧克列孟梭總理,說服他命令法國反攻,以減輕英軍的壓力。邱吉爾受到熱情接待,並應邀和克列孟梭一起去前線巡視,他們在途中遭受到炮火襲擊。當邱吉爾埋怨克列孟梭總理不該冒著生命危險來前線時,這位已經是76歲高齡卻仍然熱情奔放、精力旺盛的法國政治家回答道:“這是我特殊的樂趣。”這次訪問使邱吉爾消除了對戰爭形勢的憂慮。法軍和英軍展開反攻,雖然傷亡慘重,卻遏制了德軍的攻勢。戰爭進入僵持狀態。5月,美國軍隊首次抵達前線,使協約國軍隊得到加強。7月,德國人又組織了一次進攻,但沒收到任何成效,此後就一蹶不振了。

自3月份以來,邱吉爾就加快了軍需生產的速度,並要求250萬工人在必要時放棄復活節的休假。美國參戰後,軍需部也負責為駐歐美軍提供軍需品,此外還為美國製造了價值一億英鎊的中等口徑大炮。邱吉爾與法國軍備部部長路易‧洛切爾和美國負責軍需供應的官員愛德華‧斯特蒂紐斯及伯納德‧巴魯克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們一致同意將全世界生產的硝酸的分配權集中在邱吉爾手裏,使邱吉爾後來能夠自誇為“硝酸大王”。

邱吉爾仍然一如既往地注重科學技術對增強軍隊戰鬥能力的關鍵作用。他主張盡可能地用最科學的戰爭武器來裝備英國軍隊,比如用飛機、坦克、機槍,甚至毒氣。早在海軍大臣任內,他就曾動用海軍經費改進和大量建造被稱為“陸地行舟”的履帶式戰車。這種由輪式裝甲汽車發展起來的新型武器裝備,後來演變成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其中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改進,比如由輪式改為履帶鏈軌,就是邱吉爾在聽取了軍事專家的建議後實施的。

在邱吉爾初到法國前線見習期間,他利用休整時間撰寫出來,並在當時的戰時委員會中列印傳閱的題為《進攻的不同方法》的報告,其中就提出了使用履帶式戰車的建議。1917年11月20日,在康佈雷第一次大批使用坦克大獲成功。坦克不僅能碾倒鐵絲網、跨越戰壕,還能以強大的火力壓制對方而不怕對方的射擊,戰果十分顯著。根據這一成功戰例,邱吉爾建議擴大坦克生產和組建坦克部隊。1918年3月5日,邱吉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為了在1919年對敵人進行打擊,我們應該創建一支坦克軍隊,這支部隊在其構成上和作戰方法上,都應與雙方所使用的任何一支部隊根本不同。”

後來,戰時內閣批准了邱吉爾的到1919年4月製造4000輛坦克的建議。在英國的文藝作品中,有人甚至稱邱吉爾為“坦克之父”。戰後有些人爭坦克的發明權,為瞭解決這一爭端而專門成立的王家委員會的報告中說:“委員會願意首先指出,由於邱吉爾的敏銳、勇敢和堅決……用坦克這種武器作戰的設想才得以實現。”

8月,邱吉爾在得知英軍計畫在亞眠附近開展一場坦克進攻戰後,他“決心乘上飛機,休假兩天”,為的是一飽眼福。當他到達亞眠時,戰鬥已取得勝利,路上到處是被押送的德國戰俘。他回去後向首相報告說:“據我看來,這是英軍在整個這場戰爭中贏得的最大勝利。”他向黑格總司令表示祝賀,這位總司令在答謝信中特意誇獎了邱吉爾“作為軍需大臣所顯示的能力與先見之明”。

英軍的勝利使戰事更加朝著有利於盟國的方向發展,德國對於戰爭勝利已毫無指望,德軍的投降卻是指日可待了。9月末,德軍統帥部建議德王威廉二世更換政府。巴登的馬克斯親王組閣後,以美國威爾遜總統在1918年1月的演說中提出的“十四點”為基礎,試圖達成一項和平解決辦法。——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選結果與同年年初的上一次大選幾乎完全相同,從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看作是選民們對現任內閣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內閣在下院通過了一項把上院的否決權降格為推遲權的議案。該議案規定,“在以民眾而不是以世襲貴族為基礎所組成的一個第二院來代替現存的貴族院”;規定財政案為“公共關係法案”,必須由下院議長加以認證,議長的批准證明書是“完全具有最後決定性的”,不受任何法庭的質詢,貴族院也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經國王批准立即成為法律;規定財政案以外的議案上院可以擱延兩年,但如果下院在第三年議會舉行期間仍然通過該法案,則只須經國王批准即可成為法律。
  • 在邱吉爾生命歷程的這一階段,雖然他飽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大起大落,但在婚姻與家庭生活方面卻頗感美滿如意,使他在涉足風雲變幻的政治領域時,有一個穩定的可以依托的後方。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在即,錘煉邱吉爾的時刻到了,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光芒罩住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功不可沒的邱吉爾,為了他更大的使命,他需要積累和豐富自身的經驗。他的與眾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宣戰時刻顯現:1914年8月4日,當大笨鐘敲響11點時,海軍部對德國作戰的命令已經發出。
  • 1912年春,邱吉爾提出削減地中海艦隊,集中兵力加強北海海域的防衛,由於保守黨人的反對,這項計畫在實施時被大打折扣。邱吉爾還認為,為了“在必要時刻到來的時候,保障……我們選擇的自由和保持舉足輕重的力量,事先對法國政策施加影響,這樣做是完全必要的”。
  • 德國人很快就有了報復的機會。9月22日,德國潛艇在荷蘭沿海成功地用魚雷擊沉了英國的3艘老式裝甲巡洋艦“克雷亞號”、“霍格號”和“阿布金爾號”,艦上人員有三分之二喪生,總數達一千四五百人。這類陳舊而緩慢的軍艦在敵方潛艇容易到達的海域巡邏,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議論,一些英國軍官甚至稱其為“活釣餌中隊”。
  • 在勝利的鼓舞下,邱吉爾在帝國防務委員會上提出了消除敵軍入侵英國威脅的最好防禦手段是進攻的戰略指導思想。他還提出了在北海封鎖德國各海港出口和進攻達達尼爾海峽,打開馬爾馬拉海的通道,進攻新近加入德奧一方作戰的土耳其的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與俄國人取得聯繫這兩種具體作戰方案。
  • 1915年11月18日,邱吉爾身著少校軍服,踏上了前往駐紮在法國聖‧奧莫爾的自己所屬團隊的征程。他再不能像任海軍大臣時外出巡視那樣派頭十足地旅行,而是乘坐一艘擠滿了假滿歸隊的官兵的定期航班橫渡英吉利海峽。使他意外而深感滿意的是,到岸後他發現駐法國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派自己的小汽車在專候他。弗倫奇把邱吉爾接到位於聖‧奧莫爾附近的布倫迪克城堡的司令部裏,設宴款待了他。邱吉爾後來寫道:“我們幾乎是單獨在一起進餐,並以同等的地位對戰爭形勢作了長談,仿佛我還是海軍大臣。”
  • 1916年5月9日,邱吉爾在返回倫敦的當天發表了一項聲明,說他“獲准回來休假”,並打算“繼續盡其在議會和政治上的職責”。過了三周,《倫敦公報》宣佈,W‧Z‧S‧邱吉爾放棄了他的中校軍銜。這是陸軍部批准邱吉爾退伍時的一個附加條件。從此之後,邱吉爾就再也不能要求在軍隊中任職了。
  • 1917年7月17日,當邱吉爾的軍需大臣的任命宣佈後,立即引起了輿論界和政界的強烈反應。《晨郵報》的評論尖刻地嘲諷道:“儘管我們還未發明永不沉沒的艦船,但我們卻已經發現有不會倒臺的政治家。……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預料,他會繼續鑄成有損於國家的大錯。”知名社會活動家貝雷斯德福等宣稱:“首相無權做出這種違背公眾輿論的任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