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香港近20年無一有趣建築

標籤: ,

【大紀元11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8日電)一名建築評論家批評香港的建築千篇一律,在設計上沒有深度,以致近20年來「沒有出現一個有趣的建築」。

南方都市報今天報導,上月啟動的中國建築傳媒獎的提名已經結束,胡恩威作為香港地區的提名人,其提名名單從缺。

胡恩威接受訪問時說,按照提名的原則是不能從缺的,但在香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可提名的作品和人」,因為最近20年「香港基本沒有好建築」。

胡恩威說,近20年來,政府不重視建築設計,高地價政策令發展商的建築設計過分強調空間的利潤價值,而忽視建築設計應考慮的社會效應。

他認為,現在香港的建築師已把建築設計變成「消費行為」,香港出現的都是一模一樣的設計模式,大商場,冷氣住宅,沒有思考生活和環境的關係。

他說,香港的新建築基本都是「沒有深度」。

胡恩威說,在中國大陸討論建築文化較香港更有空間,而東京、首爾、台北等城市的建築也比較多元化,細節都會不一樣。

對於香港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胡恩威認為,「是英國人沒把好的人文科學傳統留給香港,以至於香港今天不重視人文科學的發展,沒有歷史意識」。

他說,「香港有文化政策,但香港把文化變成了娛樂活動;而香港的大學培養的也只是些找工作的人,沒有培養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構築人文環境。」

他表示,「英國人給香港留下一個文化自由的空間,但香港人沒有好好發揮,一味用來做『八卦』之事。」

在談話中,唯一被胡恩威提到的匯豐銀行大樓頗具特色,但他慨嘆這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

他說,現在香港再也見不到這樣的建築。

對於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的懷舊心態並反對政府拆除某些舊建築物,胡恩威說,「在我看來香港人的這些行為是情緒化的、明星化的、缺少思考的」。

胡恩威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其後轉做戲劇,經常在報章雜誌撰寫評論建築、文化藝術及社會問題等。

近期,行政長官曾蔭權為應對經濟危機委任10大智囊,胡恩威為其中之一。

相關新聞
七旬老伯為報恩照顧百歲婆婆40年
重慶「菩薩巖」被除 每天仍數百香客叩拜
淮揚菜名廚滿懷信心赴決賽
民主黨籲雷曼苦主勿用仲裁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