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自然風光–湖口 鵜鶘之都

麝影 文/攝影

人氣 33

【大紀元12月11日訊】湖口(The Entrance)已是世界公認的澳洲鵜鶘之都(The Pelican Capital of Australia),湖口這一名字是根據當地地形而來。在澳洲中央海岸的夭昂(Wyrong)地區有一湖泊-塔格拉湖(Tuggerah Lake)在與大海之間有一塊狹窄頸狀型的陸地將它們分隔開來,而塔格拉湖與大海之間另有一條渠道,大海的水就通過這條渠道流入湖裡,當地人就稱此地為湖口。

其實在1820年白種人來到此地之前,這一帶就居住著土著人,土著語的原名就叫Karagi,意思就是湖口(entrance)或者通道(doorway)。到1889年悉尼至紐卡斯爾的鐵路修通之後,悉尼人就常到湖口釣魚、洗海水澡和徒步。遊客就在緊靠湖口南面的圖伍恩海灣(Toowoon Bay)扎蓬露營,這就是1890年代時期的渡假露營地。直到1895年第一家私人家庭旅店在湖口北開張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人口的增長,在1911年第一家郵局在湖口開始營業了。到了21世紀,湖口已成為一座新興城市,高大的建築,賓館與各式旅店,住宅區,大小商店,超級市場已經齊備。


湖口全景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的頸口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大橋全景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大橋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頸狀渠道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消遣釣魚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早在1796年一艘從悉尼來的漁船在湖口附近遇了難,漁民就在湖口上了岸邊。當地的土著居民款待他們,並給他們指引了回家的路線。這些漁民返回悉尼之後,他們組成一個探索隊來到湖口發現了美麗的塔格拉湖。直到1828年亨利.霍爾登(Henry Holden)是第一位白人移居到湖口,但他選擇在260公頃面積的皮克尼克海灣(Picnic Point)定居。1836年托馬斯.巴特利(Thomas Batley)佔據這一片土地。

中國的漁民在1820年代就來到此地,他們在湖口以南,即現在圖伍恩海灣(Toowoon Bay)建立了漁場和木材加工廠 – 直到現在還人稱圖伍恩海灣是中國男子海灣(Chinamans Bay),中國漁民將魚晾乾並熏製,之後將這些魚貨發到昆士蘭再運回中國。後來澳洲的淘金熱開始了,他們就去了金礦區,在淘金熱結束後,他們又回到湖口,就在皮克尼克海灣定居並在此地繼續搞木材加工。


湖口渠道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海鷗飲水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歡樂的海鷗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驚飛的海鷗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的草坪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兒童戲水池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在湖口最吸引人的節目就是『餵鵜鶘』(The Entrance Pelican Feeding),這話還得從二十年前說起,開始時是一家叫Clifford 賣魚和炸薯條店的夥計每天將賣剩下的魚蝦拿來餵鳥,後來這家店被另外一位業主買了下來就叫吉姆卜魚店(Jimbo Seafood) 了,從此就接替了『餵鵜鶘』。定時餵鵜鶘就成了慣例,一到時間鵜鶘們就自己走上岸,過馬路來到吉姆卜魚店等候店員給它們魚吃。1996年,湖口城市管理中心特意為『餵鵜鶘』在渠道邊修起了一個台階叫做鵜鶘廣場(Pelicans Plaza) ,他們還聯繫了幾家商家作為贊助人,這樣一年365天都有新鮮的魚蝦來餵鵜鶘了,鵜鶘之都就由此而來了。


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義工餵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張著大嘴的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觀賞的遊客 (麝影/攝影 大紀元)

伸著頰袋的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吉姆卜魚店 (麝影/攝影 大紀元)

炸魚和薯條是澳洲人喜愛的大眾食品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鵜鶘長著長長嘴還帶著頰袋,鵜鶘頰袋的真實用途是為了抓魚而不是用來儲藏食物,並且能盛13公升水。鵜鶘將整個嘴伸在水裡撈魚,然後把水從嘴邊擠出去,它的頭略微一偏就將魚頭先吞入它的頸部。有時,鵜鶘將魚卡在它的頰袋旁等待整條魚都到位後才吞下去。鵜鶘的頰袋非常柔軟,很有彈性又堅韌。鵜鶘頰袋在養育期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頰袋會變為可愛的粉紅色,尤其在求偶時更是非常的明顯。

鵜鶘是澳洲最大的水鳥,體重可達到10公斤,翅膀展開有1.5米至2米寬。公鵜鶘與母鵜鶘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大小,公鵜鶘體大嘴長。鵜鶘的體積看起來很大,但它卻是一隻很能飛翔的鳥,可以飛到3,000米高,並且在空中可以呆上24小時。


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游水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孤單的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上岸尋食物 (麝影/攝影 大紀元)

鵜鶘戲水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小洲 (麝影/攝影 大紀元)

等待食物的鵜鶘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每隻母鵜鶘一年可生2至4個與大鴨子的蛋一樣大,孵蛋需要32到35天。剛孵出來的小鵜鶘沒有羽毛也看不見,小鵜鶘需要2 至4年才能長大成熟。幼年的鵜鶘長著褐色羽毛和淺色的腿,只能呆在窩裡靠父母反芻魚來餵修它們。鵜鶘能夠活25年。

澳洲鵜鶘的眼圈是黃色。這是一種腺,為了從身體裡收集多餘的鹽再回到嘴裡,使其這種鳥類既能在淡水裡生活也能在鹹水裡生活。

來湖口旅遊真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可以在渠道淺灘裡去釣魚、游泳和踩水,餓了買一份炸魚和薯條,將用剩下的炸薯條來餵海鷗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人們喜歡湖口,在此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遊客餵海鷗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搶拍瞬間 (麝影/攝影 大紀元)


去沙灘的階梯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一景 (麝影/攝影 大紀元)

湖口城市管理中心提醒大家;在此地餵養的鵜鶘大部份受了傷,還有其它的鳥。很大一部份的傷痕是垃圾引起的,如釣魚的線、鉤和塑料袋。要強調這些也不是過分的事,因留下來的垃圾後來就到了排水溝,這就嚴重的傷害了我們的野生動物。無論在何時、何處我們都應該關注和保護我們的環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大利亞自然風光 布里斯本水濱
澳大利亞自然風光 – 阿沃卡海濱
澳大利亞自然風光 – 布迪國家公園
澳大利亞自然風光–納蘭海岬燈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