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萬能的嗎?

人氣 1

【大紀元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綜合報導)為圖振興經濟,全球各國官方近來快速推出財政政策,僅管推出的計畫各有不同,規模都盡其所能地擴大,似乎是想把阻止經濟衰退所有的指望都寄託在那天文數字般的政府支出。但隨許多國家彈藥盡出、債台高築,幾位專家已先後提出警告,情況或許不會如預期地好轉,整體經濟風險卻正逐漸升高。

重量級的財政支出

歐盟領導人已通過2千億歐元的泛歐盟財政開支刺激計畫,歐元區國也陸續提出國內版的減稅、援助產業及刺激民間投資、加速基礎建設及搶救失業等計畫。隨財政支出增加,愛爾蘭、西班牙及法國的赤字占GDP將突破歐盟訂定的3%上限,但歐盟允許會員國的赤字在2009年超出這個上限。

美國新科總統歐巴馬宣示將在未來三年內創造300萬個工作機會,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熟悉人士近來透露歐巴馬的經濟團隊近來已送出一套總額達到6,750億美元至7,750億美元的振興方案,更有人指出最終這項方案將達到8,500億美元,為避免被控過度舉借長債徒生政治上的困擾,歐巴馬希望最後的版本不超出1兆美元。而刺激方案的內容包括500億至1千億美元的減稅,1千億美元資助州政府的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其餘則將發展傳統基礎建設、學校建設、能源效率、寬頻及健康信息科技等項目。

有些國家是推行的政策較大膽,包括中國將大肆興建核電廠及埋設天然氣管,義大利則將建設橫跨西西里島與歐陸的第一座橋樑。

除了造橋鋪路外,各國官方也在積極刺激民間消費,美國向巿場挹注8千億美元資金,協助民眾貸款購車、付學費及房貸。英國將貨物稅從17.5%降至15%,德國則祭出短期購車及整修房舍減稅方案,日本則採行退稅。

政策效果無人能保證

面臨即將來到的衰退狂潮,全球的專家、分析師、決策者都一致認為政府的財政支出是抵抗經濟崩潰唯一的一道防線。況且多數人一致指向整起事件係起因於政府做得太少,才會釀成危機,的確,1997年至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後的重建,政府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但《時代》雜誌近期的一篇評論分析,近十年來,即使每一次危機政府的經濟角色都被擴大,最終還是會回歸自由巿場,因為計畫經濟比自由巿場更易使經濟情況惡化。

該篇評論以二次大戰後的歐洲為例,為再造經濟榮景,政府公權力擴大干預巿場,如英國政府將主要產業國有化,由政府辦理全民保健事業及其它福利專案,但這種體制到1970年代通膨後就遇到瓶頸,國有企業幾乎榨乾了財政資源,後在首相柴契爾夫人實施民營化後才得以解救垂危的經濟,她表示:「人們開始明白社會主義路線意謂接受衰退。」

20世紀中的印度曾為脫離貧窮而擴大政府權力,開始限制私營企業,但到1990年代,企業失去競爭力差點導致政府破產,現任首相辛格於是在1991年推動改革,才使國家經濟逐漸起飛,辛格首相曾表示:「我得到一個結論,公平並非意謂對民營企業加諸更多管制,反而必須儘可能地激勵創造財富者。」

1980年代日本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美國企業的第一大勁敵,因此,有人曾建議美國政府採行亞洲國家的體制,加重政策施行支援產業以相抗衡,但日本在1990年代經濟崩潰後,人們再度瞭解到政府是危機的始作俑者。

政府支出愈大風險愈高

經濟學家指出全球增加財政支出,若能有效執行,將使全球明年的成長率增加1或2個百分點,或許將減輕美、歐、日的衰退,並使開發中國家經濟的疲軟得以緩衝,但專家也同時警告花費愈高,風險也愈高,倉促提出的計畫則可能會形成浪費,也會促使貪污橫行。

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1990年代發動大型基礎建設計畫所造成的以支出成長的陷阱,當時的日本政府在股巿及房巿崩盤後為振興經濟,大肆舉債興建公共設施,結果徒留很少使用的機場、港口及耗資2.5億美元興建一座通往只有361人居住的古宇利島外,並沒有防止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專家指出政府龐大支出將藉由提振消費者信心,自動激發消費,但據金融時報分析,政策要生效會有時間落差,究竟要花多少錢才能達到刺激景氣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龐大的政府債務只會令消費者不安,從而緊縮消費,反而達不到最初的預期,1990年代初瑞典政府以龐大財政支出處理銀行危機的情況正是如此。

此外,次貸危機造成信用巿場崩潰以來,金融機構的信用緊縮,欠缺足夠的資金可供借貸,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全球銀行亟需額外挹注7千億美元的資金,因此政府擴大舉債將使銀行的危機更加惡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拯救汽車廠 美可能動用金融紓困資金
泰國公布新內閣 目標為振興經濟並化解衝突
年終報導:08年的台灣經濟
澳總理陸克文承諾500萬資助阿富汗選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