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心賑災 川震災區感念將立碑

標籤:

【大紀元12月30日報導】台灣援建川震災區專題報導(2)(中央社記者郭萍英台北特稿)「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罕見的重大災情,台灣民眾「感同身受」踴躍捐輸,災區民眾除了表達誠摰謝意外,並將立碑讓後世子孫永遠感念台灣民眾「人飢己飢」、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

四川省台辦主任劉俊傑表示,「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廣大台灣民眾及富士康、頂新、群光、旺旺等大陸台資企業心繫災區,紛紛透過各種不同管道捐贈款項或救災物資。

截至11月底,四川省共收到台灣各界直接捐贈和經由中國國台辦、海協會等單位轉交的捐助達人民幣10.1億元 (約新台幣48億元),其中包括7.5億元資金和價值9000多萬元的各類物資。

除此之外,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也收到各界震災捐款,金額約新台幣15億多元,若再加上台灣慈濟、法鼓山等諸多社會團體或者個人陸續向災區直接捐贈及援建災後重建等,台灣民眾賑濟災區的款項與物資合計超過人民幣15億元 (約新台幣72億元)

對於台灣民眾一波又一波的愛心捐款以及隨之而來的各項協助災後復建工程,災區民眾也一再的表達真誠的謝意。

四川省紅十字會副會長張波表示,台灣民眾關心災區民眾,捐了這麼多錢,甚至組成救護隊與醫療隊,深入災區提供災民最及時的幫助,「這股情、這種義,災民們謹記在心」。

隨著災後重建的啟動,各方逐漸聚焦賑災善款該如何落實在災民身上。

劉俊傑指出,不久前,四川省曾召開「落實台灣同胞捐助災後重建項目工作會」,會中宣佈,由國台辦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向四川省地震災區轉交的人民幣5億元台灣善款將用於96個災後重建項目,並要求各相關市、州要妥善運用台灣的捐助,做好項目的落實和資金使用的監督工作,認真把好事辦好,讓災區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台灣同胞的一片愛心」。

大陸紅十字會副會長江亦曼則表示,其實,大陸民眾也非常關心善款如何運用的問題,大陸紅十字會收到的川震賑災捐款及物資約164億元,應該是歷史上最多的一次。

對於台灣民眾透過紅十字會組織援建災區,兩岸紅十字會密切連繫,基本上鎖定廣大農村最需要幫助的人群,一是倒塌的農舍,第二是鄉鎮學校,第三是鄉鎮和村的衛生院、衛生站。「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

根據四川省台辦的統計,目前包括成都、綿陽、德陽、廣元、雅安、阿壩州等11個受災市、州的台辦主任均已與省台辦簽定項目落實責任書。

劉俊傑表示,這次落實的96個項目是在充分尊重捐贈者意願的前提下,按照災區急需項目優先的原則,經過認真篩選後做最終確定,項目包括興建鄉鎮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敬老院、社區重建、災民集中安置區和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等。

台灣民眾熱心捐款賑災深受災區民眾感念。北川縣副縣長王久華表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為表達對台灣民眾無私愛心援助的謝意,災區的羌族民眾透過海協會向台灣贈送17棵珙桐樹苗。這些樹苗看似不起眼,卻是北川民眾跋山涉水、摸黑趕早的從偏遠山區一路護送到成都轉送台灣,「小樹苗,大心意」,更希望珙桐樹在台灣開枝散葉,成為兩岸民眾血脈相連,共抗災難的活紀念碑。

江亦曼指出,中國大陸包括審計、監察和監管部門一直在嚴密監督災後重建資金的運用,確保它用到該用的地方,特別是對於台灣的捐款會更加珍惜。事實上,大陸方面想在台灣援建項目建成後立碑,來標明這些都是台灣紅十字會、台灣民眾善款興建的,以此表達感恩的心,也讓捐款人放心。

相關新聞
傳染病介紹:破傷風
沙洲退縮速度快 七股潟湖面臨消失危機
台灣知識人書跡展 中正紀念堂明展出
金融風暴下閱讀行為  尋求心靈富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