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糖尿病患呈年輕化 肥胖的癥結和解套

【大紀元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鄧三才、陳燕威綜合編譯報導)國際糖尿病聯盟表示,全球有兩億四千六百萬糖尿病患者,每年有38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十秒就有一人死亡,同時增加兩起新病例。此外,多個國家相繼發佈警訊:佔糖尿病患95%且好發於成人的第二型糖尿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減肥一直是全球健康防治的重點,然後究竟是哪些癥結使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減反升?其中正本清源之道又為何?

警訊:第二型糖尿病患呈年輕化:

根據目前的分類,糖尿病分為兩型:

第一型係由於胰臟生產胰島素的細胞遭到免疫系統破壞,無法分泌或分泌很少的胰島素。通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第二型則因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抵抗,雖然胰島素分泌正常,卻功能失調。好發在40歲以後,亦稱成人型糖尿病。而大多數這類病患都過重或肥胖。

在追蹤近300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孩童後,德州糖尿病研究中心小兒科醫師林奇(Jane Lynch)表示,有些病患年齡才七歲,更有甚者,有些孩童還出現混合型的雙重糖尿病,在90年代早期這是前所未見的。同樣地,在臺灣針對糖尿病大規模研究結果發現,第二型病童是第一型的六倍,約有一萬人,尤其以13-15歲的風險最高。

肥胖是罪魁禍首

臺灣糖尿病醫學會理事長莊立民指出,糖尿病患年輕化趨勢的罪魁禍首就是肥胖。胖寶寶具糖尿病致病因子比起體重正常的孩子足足多出二十倍。

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僅是全球性問題,而且日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20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肥胖或過重。另據估計,全世界5-17歲的學齡兒童有10%是過重或肥胖,而且情況是每下愈況。

以美國為例,6-18歲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比率從1970年代的15%上升至1990年代的25%。臺灣台大內科部醫師江怡德表示,近二十年來,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症從5%增加到18-20%。直線上升的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單是已開發國家的隱憂,開發中國家也不例外。在中國,一項觀察都市兒童過重與肥胖的研究發現,1991年佔8%,而6年後已遠遠超過12%;巴西6-18歲的比例則從1970年代中期的4%增至1997年的13%以上。


糖尿病藥物Avandia治療孩童仍是個未知領域。然而在成人方面,它會引起心衰竭、心肌梗塞而名列10大警告藥物的黑框警告。(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孩童患者藥物治療的陰鬱未來

II型糖尿病藥物治療孩童是未知領域:林奇強調,目前醫生熟悉於治療第一型糖尿病孩童,但對第二型病童的治療則屬未知。

當前被認可的兒童處方只有胰島素和藥物metformin。但是使用胰島素做第一線治療,可能導致已經過重的孩子體重更為增加;而只用metformin通常是不夠的。

美國國家研究計劃支持的糖尿病協會正進行青少年及青年第二型糖尿病治療選項(Treatment Op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th, TODAY)的研究。他們對參與計劃的孩童施予metformin和Avandia。Avandia可改善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且能維持胰臟製造胰島素的功能。

然而根據美國FDA去年的藥物警告公告,FiercePharma公司所列出的10大警告藥物中,糖尿病藥物就佔有三個;Avandia因會引起心衰竭、心肌梗塞而名列黑框警告。TODAY的研究正高度觀察病童身上是否也會引起這類併發症。

林奇預測,這些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孩童到青少年晚期,將面臨上一代直到中年才會發生的健康問題。好比說:十七歲時腎臟功能就持續下降;十八歲得服用控制高血壓的多種藥物或一堆成人病用藥。

他憂心忡忡地說,這些成人用藥用於兒童身上是否安全,它仍是個尚未完成的研究,這是一條巨大且可怕的學習曲線。

減肥藥有引發自殺風險:談到過重或肥胖,不少人服用減肥藥解決問題。如同糖尿病用藥一樣,減肥藥品同樣有引發副作用,甚至是自殺的風險。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部門波斯納(Kelly Posner)分析藥物臨床試驗後發現,歐洲製藥業龍頭–法國的賽諾菲聖德拉堡-安萬特(Sanofi-Aventis)生產的減肥藥利莫那班(Rimonabant)引發病人自殺意圖的危險性增加一倍。而美國藥廠巨擘默克(Merck)的減肥藥taranabant也於上月底被發現會引起類似的問題。

預防控制II型糖尿病之癥結和解套

過胖的隱憂:就個人健康而言,除了糖尿病,肥胖還會引發高血壓、中風、腎臟病和癌症等諸多疾病。以目前趨勢發展下去,專家擔心青少年肥胖問題很可能拖垮國家的健康照護體系,甚至阻礙經濟發展。

過胖問題是各國健康防治的主要課題。醫師表示,糖尿病患最終都會引起併發症,服用藥物只是延緩出現併發症的時間。鑑於藥物治療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許多專家學者檢視其中的癥結點,提到如何對症下藥才能正本清源。


過食和貪食會引發嚴重的肥胖問題和各種疾病的併發症。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當前,其實考驗著人們的自我約束和控制力。(網路照片)

過胖和糖尿病的癥結點:過胖問題產生主要係由於(1)飲食習慣的改變和(2)生活型態的改變。

★飲食習慣的改變:世面上充斥的高脂、高糖、加工或垃圾食物成為兒童常吃的餐點類型。《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報導指出,人體的生理時鐘與新陳代謝是個聯合運作體系。高脂食物會擾亂人體生理時鐘,引發一連串反應影響新陳代謝的許多功能,進而加速形成糖尿病與肥胖。

★生活型態的改變:現代小孩花費在電視、電腦和遊戲機的時間日益增加,運動量相對銳減。孩童吃進過多高脂食物,加上運動量不足,未能消耗掉不必要的熱量,過剩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堆積在體內。

事實上,這些現象肇因於轟炸式商業廣告和食品添加物所帶來負面效應。

研究媒體傳播學的台灣大學張錦華教授進一步分析,電視上各類新奇美食粉墨登場,不斷刺激人的美味神經,讓無助的觀眾擺脫不了誘惑。不少食品加工廠為了多賺錢,在食品中加入刺激食慾和促進上癮的各類添加劑。

根據泰晤士報,澳洲的研究發現,有些飲料的咖啡因含量非常高,兒童只要喝 500 毫升,就足以上癮。也有研究指出,近年來市面上無酒精飲料含咖啡因的情形已超過一半,尤其是可樂,它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此外,四處林立的各類速食店所用的食用油,幾乎全部是比天然植物油成本低的人工合成的氫化植物油,許多肥胖患者都是這類油炸品的受害者。

為人父母的迷思和扮演角色︰位紐約的蒙特非爾醫療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籌劃美國最大型校園健康計畫,其中小兒科醫師里奧(John Leo)強調,許多家長未能意識到自己的小孩過重或糖尿病會引發諸多危險疾病。該計劃除了篩檢與治療糖尿病以及教導體重控制,真正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和家長,讓其瞭解糖尿病會引起心臟血管疾病風險之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在臺灣,傳統的養育觀認為因成長需要,儘可能讓孩童攝入營養,胖了點也沒關係,長大後自然會瘦下來。 然而最新科學發現,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肥胖兒童長大後瘦不到哪裏去,他們成年後早逝的比率比普通人大一倍。

臨床試驗證明飲食和運動對該病的控制是有效的。林奇(Lynch)說,飲食和運動需要密集的衛教並加大力度來改變孩童的行為。大家顯然低估了心理層面和營養護理支持的重要性,以致孩子的健康無法上軌道。

專家指出,孩童期是建立良好飲食習慣關鍵時刻,培養他們健康的飲食觀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家長責無旁貸的責任。


中國古老智慧警語:凡事講求中庸之道。過度享用物質生活而賠上健康是得不償失。(Stringer/Getty Images)

過胖問題的解套之道:中央社報導,臺灣開業減肥專科楊名權醫師引述國外研究指出,病患體重若能減輕5%就可有效控制血糖;減輕10%以上,很多人便開始減藥或停藥。他強調,肥胖性糖尿病患必須懂得控制體重,才可長保健康。

如何控制體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持之以恆的運動是對「症」下藥的兩大環節。

★多數家庭性肥胖問題在於父母多食、貪食的不良習慣影響子女,是而容易肥胖。

★進食頻次減少。動物實驗證明,少餐多吃促使腸道對糖、脂肪吸收加速,糖合成增加因而促成肥胖。

★用餐速度過快易肥胖。人開始吃飯後血糖逐步上升,達到峰值反饋到大腦,給人滿腹感,前後約需30分鐘。日本研究證實:仔細咀嚼延長用餐時間,食用少量食物就能獲得滿腹感,進食量減少便能防止肥胖。

★兒童成長需要的是營養均衡的健康食品。避免讓他們食用具有刺激性、過於油膩、太甜、太鹹、高熱、高脂或加工食品。同時要培養他們不挑食習慣,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素。

★避免讓肥胖性糖尿病患吃白麵包、白飯等精緻澱粉類食物,改以全麥、雜糧類低醣澱粉取代,並多吃青菜水果。

★籌劃美國最大型校園健康計畫位紐約的蒙特非爾醫療中心,它為學生提供的醫療照護就包含著散步計畫。近期科學日報(ScienceDaily)報導,6-12歲兒童若要有效控制體重,建議女孩每日步行12,000步,男孩15,000步。

★有效監督孩童從事健康的嗜好和運動,並且持之以恆。避免他們沉迷於電視、電腦或遊戲機,久坐不起。

現代生活帶給我們一切物質上的享受與便利,然而在我們過度享受的同時,致命的疾病也伴隨而來。即便人們懂得過胖問題的嚴重性,面對現代轟炸式商業廣告卻也抵擋擺脫不了誘惑。針對肥胖問題,美國生化專家朱月明提到了中國古人的養生之道。古人講清心寡慾,就在提醒每個人從內心對自我要求和約束做起,才不容易迷失在物質洪流中,最後賠上自己的健康。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糖尿病患的足部保護
正確的服藥時間
睡眠不足增患糖尿病風險
減肥未必得流汗 起身閒逛有助瘦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