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偉雄:中國匯率政策的利弊分析

俞偉雄

人氣 3

【大紀元2月18日訊】中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2005年中旬開始緩慢升值,從1美元兌換8.3人民幣到最近的7.2人民幣左右,在這調整的過程中引起很多專家學者及各國政經領袖的爭辯。有人說,人民幣的實質匯率明顯被低估,應該要解除干預,讓市場力量決定其均衡價格,也就是人民幣應該要全面浮動,從而大幅升值。也有人說,匯率的大幅變動會影響中國的出口成長以及總體經濟的穩定,所以緩慢而小幅度的升值是較有利的。

的確,緩慢小幅度的升值,可以讓出口廠商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但是這樣做的成本是相當大的。首先,對出口商有利的匯率條件就是對進口商不利的,本來早就應該大量升值的人民幣匯率會給進口廠商帶來優勢,外國的產品因為其匯率的貶值相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就變的較為便宜,所以中國民眾及廠商對舶來品的消費購買力會因而提高,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福利的直接提升。所以中國政府的匯率干預會產生所得重分配的影響。把財富從進口商及進口品消費者的手中移轉到出口商手中。而其實目前中國並沒有特殊理由來獨恵其出口產業。更有甚者,這樣的保護措施其實減緩了出口產業跳脫低價競爭,進行產品升級的機會。

假設上述出口進口的利弊相抵銷,對人民幣匯率強力干預會造成另一種資源配置的扭曲,而這來自於預期心理。當大家都預期人民幣的均衡價格應該會比現行價格還高,而現行價格因為政府的干預不會馬上大幅提高,這就產生了投機套利的空間,所以國際的熱錢看準了這個受壓抑的匯率市場,紛紛流入中國的貨幣、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來等待人民幣最終不得不升值的一天,從而賺取資本利得。這種匯率穩定的過程反而造成中國總體經濟及資產價格的不穩定及泡沫。所以這樣的匯率干預政策是弊多於利的。

最後,還有一個因素比較少人提到。因為人民幣的低估,大家都對人民幣有很大的需求,而中國政府又想刻意維持一定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必須不斷的供給人民幣以收購美元,造成人民幣貨幣供給的增加。為了不讓國內貨幣供給失控,它就採取沖銷措施(sterilization)。沖銷就是政府透過發行公債,用公債的利率吸引大家用人民幣來購買,從而中央銀行可以吸收市場過多的貨幣供給。在這過程當中,政府其實帳面上虧損了很多錢,為什麼呢?這牽涉到美國及中國的利率差別,美國過去這一年因為經濟遲緩,美國央行不斷降息來刺激經濟,所以中國購買或持有美國公債的利率很低。另一方面,中國因為景氣過熱,過去這幾年不斷的升息來冷卻經濟,所以中國利率水準很高。為了穩定匯率而產生的沖銷過程,中國政府持有了利率收益很低的美國公債,卻不斷要賣出利率很高的中國公債,也就是將來中國必須要支付公債持有人很高的利息,這巨額的利息差距造成中國政府帳面上的損失是非常大的,有人估計一年中國政府因此要損失幾百億美金,所以現在世界上很少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做。總而言之,經濟學家認為,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儘管有時出於善意,但往往忽略了龐大的副作用及成本,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為而無不為。@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何清漣:中國想成為世界領導者到底缺少什麼?
張樹斌:致中國國家主席、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主席陳昌智的公開信
獻媚中共遭譴責 堅持良知獲褒獎
珠三角工廠 恐爆倒閉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