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雄:中国汇率政策的利弊分析

俞伟雄

人气 3

【大纪元2月18日讯】中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中旬开始缓慢升值,从1美元兑换8.3人民币到最近的7.2人民币左右,在这调整的过程中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及各国政经领袖的争辩。有人说,人民币的实质汇率明显被低估,应该要解除干预,让市场力量决定其均衡价格,也就是人民币应该要全面浮动,从而大幅升值。也有人说,汇率的大幅变动会影响中国的出口成长以及总体经济的稳定,所以缓慢而小幅度的升值是较有利的。

的确,缓慢小幅度的升值,可以让出口厂商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但是这样做的成本是相当大的。首先,对出口商有利的汇率条件就是对进口商不利的,本来早就应该大量升值的人民币汇率会给进口厂商带来优势,外国的产品因为其汇率的贬值相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就变的较为便宜,所以中国民众及厂商对舶来品的消费购买力会因而提高,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福利的直接提升。所以中国政府的汇率干预会产生所得重分配的影响。把财富从进口商及进口品消费者的手中移转到出口商手中。而其实目前中国并没有特殊理由来独恵其出口产业。更有甚者,这样的保护措施其实减缓了出口产业跳脱低价竞争,进行产品升级的机会。

假设上述出口进口的利弊相抵销,对人民币汇率强力干预会造成另一种资源配置的扭曲,而这来自于预期心理。当大家都预期人民币的均衡价格应该会比现行价格还高,而现行价格因为政府的干预不会马上大幅提高,这就产生了投机套利的空间,所以国际的热钱看准了这个受压抑的汇率市场,纷纷流入中国的货币、股票或房地产市场来等待人民币最终不得不升值的一天,从而赚取资本利得。这种汇率稳定的过程反而造成中国总体经济及资产价格的不稳定及泡沫。所以这样的汇率干预政策是弊多于利的。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比较少人提到。因为人民币的低估,大家都对人民币有很大的需求,而中国政府又想刻意维持一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必须不断的供给人民币以收购美元,造成人民币货币供给的增加。为了不让国内货币供给失控,它就采取冲销措施(sterilization)。冲销就是政府透过发行公债,用公债的利率吸引大家用人民币来购买,从而中央银行可以吸收市场过多的货币供给。在这过程当中,政府其实账面上亏损了很多钱,为什么呢?这牵涉到美国及中国的利率差别,美国过去这一年因为经济迟缓,美国央行不断降息来刺激经济,所以中国购买或持有美国公债的利率很低。另一方面,中国因为景气过热,过去这几年不断的升息来冷却经济,所以中国利率水准很高。为了稳定汇率而产生的冲销过程,中国政府持有了利率收益很低的美国公债,却不断要卖出利率很高的中国公债,也就是将来中国必须要支付公债持有人很高的利息,这巨额的利息差距造成中国政府账面上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有人估计一年中国政府因此要损失几百亿美金,所以现在世界上很少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做。总而言之,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尽管有时出于善意,但往往忽略了庞大的副作用及成本,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为而无不为。@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何清涟:中国想成为世界领导者到底缺少什么?
张树斌:致中国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陈昌智的公开信
献媚中共遭谴责 坚持良知获褒奖
珠三角工厂 恐爆倒闭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