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又見良知帶淚來

──《長江七號》觀後感

夏威夷

人氣 5

【大紀元3月10日訊】一雙滿是老繭的手一針一針的縫著一雙破舊的球鞋,那是兒子小狄上學要穿的。這是周星馳最近上演的影片《長江七號》開始映入我們眼簾的畫面。周星馳在影片中飾演一個民工,雖然窮困潦倒,可是他心中卻有一個溫暖的夢,那就是他的兒子小狄。只要兒子上一個好一點的學校,能夠有知識有文化,將來就不會像自己一樣,周星馳的想法就是這樣簡單。他把自己一切生活的不如意歸為沒有知識,趕不上時代,他雖然在建築工地打工,是一個民工,卻咬著牙把兒子送到貴族學校唸書,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至少也生活好一點,不至於像自己這樣沒有希望。這是一個父親樸素的願望,在這個時代,有多少身處社會底層的父親母親和「小狄爸爸」一樣有著這種樸素的願望!可是,他們的願望能實現嗎?要多久才能實現?這僅僅是「小狄爸爸」這一代父親母親的願望嗎……

《長江七號》是周星馳的轉型之作,雖然也保留了他部分的搞笑風格,還是和他以往的影片如《功夫》等有了較大的區別。周星馳以他一貫誇張的表演,使我們在影片上看到了中國民工現實中的真實處境,從而使這部影片具有了關注現實的色彩,這是他以往的影片較少體現的。

進入後改革時代,由於政改的延遲,前期改革的各種社會問題相繼顯現,通貨膨脹和貧富分化成了人人不能忽略的現象,社會的絕大多數財富掌握在極少數的人手裡,絕大多數的資源依舊壟斷在官僚手中,教育、醫療、房子成了連官方也不能不承認的壓在人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底層人生活越來越艱難。周星馳的這部影片和他以往影片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在他以往的影片中,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努力奮鬥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這部影片中,周星馳已經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所有的奮鬥,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小狄身上,這也更符合國內的現實。對於很多身處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已經基本喪失了致富的可能,喪失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除了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他們還能有什麼其他的希望呢?

也許周星馳已經不敢認真去想,小狄即使將來考上大學,也要面對龐大的就業壓力,他的命運是否能改變也是未知數。窮困並不可怕,世襲的窮困最可怕;窮困並不可怕,窮困而受不到絲毫尊重更可怕。影片在開始不久就有這樣一段鏡頭,老師問起同學們將來的理想,小狄的理想是什麼呢,跟其他同學有的想成為大明星、有的想成為大企業家相比,小狄的理想僅僅是做一個窮人,一個不說假話、不偷不搶的窮人。因為爸爸告訴他,這樣即使做一個窮人也是受人尊重的。誰不想成為有錢人呢?可是窮人已經不敢做成為富人的夢想,他們唯一的夢想就是在他們還做窮人的時候能夠「受人尊重」。他們希望能夠獲得尊重,不要拿他們取笑玩樂。可是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笑貧不笑貪的社會環境下,在富人掌控的輿論氛圍中,窮人能夠得到起碼的尊重嗎?誰又能制止富人對他們取笑玩樂呢?

影片中除了張柏芝飾演的老師還有一點同情心外,其他曹主任和男老師等富人都對窮人的孩子小狄充滿了蔑視和不尊重。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老師的筆掉到了地上,小狄好心地幫他撿起,可是老師卻讓他不要走過來,讓他把筆重新放在地下,然後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捏起被小狄碰過的鋼筆,生怕沾染了窮人的氣息。鏡頭是周星馳電影一貫的誇張,然而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存在麼?在中國,富人很少想到窮人一樣是人,他們一樣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富人們總是刻意地和窮人保持著距離,生怕他們靠近,即使一些窮人善意地想幫他們做一點事,他們也不忘時刻大聲提醒窮人,不要走過來。是的,他們要和窮人保持距離,他們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做富人,而窮人和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做窮人,他們不願意縮短和窮人之間的距離,更不想和窮人共同致富。由於影片基本還是喜劇路線,所以沒有描寫小狄的自尊心是否受到傷害。可是當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類似事情的時候,孩子的自尊心是否會受到傷害呢?

影片中,周星馳雖然是一個窮人,可是他渴望受到尊重,他不偷不搶不打架,比起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僚來說,他本來也應該受到尊重。雖然生活的重擔使他的背影顯得有點佝僂,但是他有自己的自尊。影片中在他和工頭不多的幾場戲中,凸顯了一個窮人的自尊和要強,雖然生活艱難,但他還要咬著牙走下去。他除了咬著牙走下去,還能有什麼別的選擇呢?當工頭質疑他是否有能力供養孩子上貴族學校時,他不斷的重複「我能,我能,我能。」一種近乎喃喃低語式的表白,他不像是說給別人,更像是說給自己。一個窮人除了自己給自己鼓勁之外,又有誰會給他鼓勁呢?要生存先把淚擦乾,可是擦乾淚就能生存下去麼?從影片後面建築工地的事故我們可以感覺到,社會大環境大氣候是如何能夠輕而易舉的摧毀一個人的自強的。擦乾淚不一定能夠生存下去,可是不擦乾淚生存下去的希望更渺茫。周星馳的一個父親的自尊也讓他贏得了工頭對他的一點尊重,不但沒有催周星馳還老婆去世時找他借的喪葬費錢,還給了週一個紅包,讓他幫兒子交學費。畢竟,工頭也是一個窮人,窮人和窮人彼此更容易體味理解對方的感受。周星馳雖然能贏得工頭對他的一點尊重,他又怎能贏得社會對底層人的普遍尊重呢?當週星馳站在校園柵欄外面不敢接受女老師的邀請進去看望自己的孩子生怕引起嘲笑時,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到這種對窮人的普遍瞧不起的社會大氣候是多麼令一個窮人無奈。

身為父親的周星馳能夠強烈的感受到社會造成的那種貧富差距,他的自尊背後也折射了他深深的自卑,和父親不同,兒子小狄年齡還小,在影片中他雖然和貴族的孩子在同一個學校上學,卻並沒有那種明顯的自卑,他並沒有感到自己和富人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然而富人的孩子並不這麼認為,小狄等成為他們取笑玩樂的對象。在社會嫌貧愛富的整體氣候還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去唸書,對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會造成影響?這不是一個民工父親能夠考慮到的,影片的講述重點也並不在此,雖然也曾用曲筆表現了小狄在學校學習並不好,然而父親周星馳認為這是孩子自己不努力的結果,他或許沒有想過孩子會在學校受到歧視,成為富人孩子取笑玩樂的對象。富人的孩子拿窮人的孩子取笑玩樂,我們並不能把責任歸到孩子頭上,因為這多半是教育的結果,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如果整個社會不改變那種拿智障人士、拿老年痴呆、拿農民、拿弱者和社會底層人士取樂玩笑的輿論氛圍,我們又怎能期待那些富人的孩子會認為窮人的孩子和他們是平等的呢?如果不能培養孩子們人人平等的意識,我們又怎能指望將來能夠建立起一個平等自由的國家呢?

影片中窮人的孩子在受到壓迫時的奮起抗爭為他們部分贏得了富人孩子的尊重和友誼,雖然矛盾也依然存在,富人的孩子照舊以搶奪窮人孩子的(「小相好」)為樂。

整部影片雖然較真實地表現了一個農民工悲慘的生活處境,但總體來說還是喜劇性的,儘管其誇張的喜劇性和真實的現實反差太大,以致顯得有一些不協調,但這種不協調也格外引發人對現實的深思。用喜劇性的手法來反襯悲劇,給人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刻,同時,人們對周星馳以往的無厘頭搞笑風格太熟悉了,一下子完全轉變觀眾接受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創作者在創作這部影片時的小心翼翼。影片有不少地方是對周星馳以往影片中一些經典片段的回顧,表現了創作者不希望失去老觀眾又想贏得新觀眾和帶著觀眾一起成長的願望。也許,經過這部影片的過渡,經過這部影片的華麗轉身,周星馳會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周星馳也許會有一個全新的開始,可是影片中的「小狄爸爸」和小狄的命運會如何呢?小狄爸爸樸素的願望會實現嗎?小狄將來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現實也許是殘酷的,然而如果我們不能直面現實,就無法改變它。

如果說長江七號是以一個父親的樸素願望來打動觀眾的影片,那麼讓我們來看另一部表現一個母親的樸素願望的影片吧。七十多年以前。有這樣一部影片同樣打動了無數觀眾,它就是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神女》。

《神女》是中國默片晚期的一部作品。阮玲玉在這部影片中為我們創作了一個和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命運多舛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阮嫂。

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聆聽一下八十年以前舊上海一個社會底層婦女的哭泣,為什麼「城頭變幻大王旗」,可是普通老百姓的苦難卻依舊……

「朱門酒肉臭,路有淪落娼……二十年代的舊上海,世道是如此的艱難,謀生是如此的不易,隨著暮色的降臨,街頭路燈的點燃,一個簡陋的小房間裡,可憐的阮嫂輕輕地拍著兒子小寶哄他入睡。時間已將近九點了,她匆忙地對鏡化妝,走出家門來到街頭拉客……」

歷史是多麼驚人的相似,如果說這一幕是發生在現今中國的某個城市,除了那些閉目塞聽之人,誰會認為那是虛構的呢?

「日子就這樣機械而又麻木地重複著,社會沒有提供更多的就業環境來解救她們,卻有警察來抓她們。阮嫂為了躲避警察,不幸落入了流氓章老大的魔爪下,真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窩。

世上好人何處有?流氓惡霸遍街行。費盡周折難脫身,可憐阮嫂受欺凌。阮嫂費盡周折沒有逃脫章老大的魔爪,只能苦挨度日,唯有兒子小寶成為她心頭唯一的希望。隨著小寶漸漸長大,阮嫂決定拿出血淚錢供兒子上學。小寶很懂事,學習也很認真,對母親也很孝順。可是好景不長,學校一些家長得知了阮嫂的身份之後,向校長紛紛抗議。

校長是個難得的好心人,他親自登門瞭解真相後決心繼續讓小寶在學校上學。可是卻沒有獲得校董事會的同意,校長憤而辭職,而小寶也被勒令退學。阮嫂強忍悲痛,決心帶著小寶去別處謀生。卻不料她藏起的血淚錢被章老大偷去賭博,阮嫂憤而找到章老大,讓他還錢,章老大想要溜走,阮嫂氣急之下,用酒瓶砸死章老大。

阮嫂被以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校長得知後前去探監,阮嫂只能把小寶托給校長。並請校長等孩子長大後告訴他,他的母親早死了,不要讓他知道有這樣一個母親……」

影片《神女》的的衝突集中在孩子小寶上學卻不能如願上,阮嫂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小寶能通過上學將來改變命運,和小狄爸爸一樣,那也是她最後的希望,當她這個希望破滅時,她的心理崩潰了。她或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性悲劇,但觀眾卻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神女》和《長江七號》雖然在表現手法上有著顯著的區別,但由於苦難相似,兩部影片都展現了一點,即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已經完全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如果說七八十年以前,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人身上,可是過了七八十年,現在處於社會底層的人依舊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那麼再過七八十年,誰又知道會不會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寄託下去,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呢?

千千萬萬個小狄爸爸和小狄、阮嫂和小寶牽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興衰,關乎著中國能否真正的崛起,因為「一個艦隊的速度不是取決於行駛最快的船隻,而是取決於行駛最慢的!」

如何終結中國的苦難,跳出歷史的輪迴,這不是一部影片能夠承載的,也不是這篇文字能探討清楚的,但卻是一些有識之士應該思索的。

──轉自《自由聖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雨綺爆料《長江七號》劇情:周先生死了
【名家專欄】經營自己花園好處多多
楚一丁:《繁花》,一場在恐懼中綻放的夢幻
歌唱家白雪演唱《再次成為神》主題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