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又见良知带泪来

──《长江七号》观后感

夏威夷

人气 5

【大纪元3月10日讯】一双满是老茧的手一针一针的缝着一双破旧的球鞋,那是儿子小狄上学要穿的。这是周星驰最近上演的影片《长江七号》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画面。周星驰在影片中饰演一个民工,虽然穷困潦倒,可是他心中却有一个温暖的梦,那就是他的儿子小狄。只要儿子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能够有知识有文化,将来就不会像自己一样,周星驰的想法就是这样简单。他把自己一切生活的不如意归为没有知识,赶不上时代,他虽然在建筑工地打工,是一个民工,却咬着牙把儿子送到贵族学校念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至少也生活好一点,不至于像自己这样没有希望。这是一个父亲朴素的愿望,在这个时代,有多少身处社会底层的父亲母亲和“小狄爸爸”一样有着这种朴素的愿望!可是,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要多久才能实现?这仅仅是“小狄爸爸”这一代父亲母亲的愿望吗……

《长江七号》是周星驰的转型之作,虽然也保留了他部分的搞笑风格,还是和他以往的影片如《功夫》等有了较大的区别。周星驰以他一贯夸张的表演,使我们在影片上看到了中国民工现实中的真实处境,从而使这部影片具有了关注现实的色彩,这是他以往的影片较少体现的。

进入后改革时代,由于政改的延迟,前期改革的各种社会问题相继显现,通货膨胀和贫富分化成了人人不能忽略的现象,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掌握在极少数的人手里,绝大多数的资源依旧垄断在官僚手中,教育、医疗、房子成了连官方也不能不承认的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底层人生活越来越艰难。周星驰的这部影片和他以往影片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在他以往的影片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努力奋斗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这部影片中,周星驰已经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所有的奋斗,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小狄身上,这也更符合国内的现实。对于很多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已经基本丧失了致富的可能,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除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希望呢?

也许周星驰已经不敢认真去想,小狄即使将来考上大学,也要面对庞大的就业压力,他的命运是否能改变也是未知数。穷困并不可怕,世袭的穷困最可怕;穷困并不可怕,穷困而受不到丝毫尊重更可怕。影片在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段镜头,老师问起同学们将来的理想,小狄的理想是什么呢,跟其他同学有的想成为大明星、有的想成为大企业家相比,小狄的理想仅仅是做一个穷人,一个不说假话、不偷不抢的穷人。因为爸爸告诉他,这样即使做一个穷人也是受人尊重的。谁不想成为有钱人呢?可是穷人已经不敢做成为富人的梦想,他们唯一的梦想就是在他们还做穷人的时候能够“受人尊重”。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尊重,不要拿他们取笑玩乐。可是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的社会环境下,在富人掌控的舆论氛围中,穷人能够得到起码的尊重吗?谁又能制止富人对他们取笑玩乐呢?

影片中除了张柏芝饰演的老师还有一点同情心外,其他曹主任和男老师等富人都对穷人的孩子小狄充满了蔑视和不尊重。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老师的笔掉到了地上,小狄好心地帮他捡起,可是老师却让他不要走过来,让他把笔重新放在地下,然后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捏起被小狄碰过的钢笔,生怕沾染了穷人的气息。镜头是周星驰电影一贯的夸张,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存在么?在中国,富人很少想到穷人一样是人,他们一样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富人们总是刻意地和穷人保持着距离,生怕他们靠近,即使一些穷人善意地想帮他们做一点事,他们也不忘时刻大声提醒穷人,不要走过来。是的,他们要和穷人保持距离,他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做富人,而穷人和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做穷人,他们不愿意缩短和穷人之间的距离,更不想和穷人共同致富。由于影片基本还是喜剧路线,所以没有描写小狄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可是当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呢?

影片中,周星驰虽然是一个穷人,可是他渴望受到尊重,他不偷不抢不打架,比起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僚来说,他本来也应该受到尊重。虽然生活的重担使他的背影显得有点佝偻,但是他有自己的自尊。影片中在他和工头不多的几场戏中,凸显了一个穷人的自尊和要强,虽然生活艰难,但他还要咬着牙走下去。他除了咬着牙走下去,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当工头质疑他是否有能力供养孩子上贵族学校时,他不断的重复“我能,我能,我能。”一种近乎喃喃低语式的表白,他不像是说给别人,更像是说给自己。一个穷人除了自己给自己鼓劲之外,又有谁会给他鼓劲呢?要生存先把泪擦干,可是擦干泪就能生存下去么?从影片后面建筑工地的事故我们可以感觉到,社会大环境大气候是如何能够轻而易举的摧毁一个人的自强的。擦干泪不一定能够生存下去,可是不擦干泪生存下去的希望更渺茫。周星驰的一个父亲的自尊也让他赢得了工头对他的一点尊重,不但没有催周星驰还老婆去世时找他借的丧葬费钱,还给了周一个红包,让他帮儿子交学费。毕竟,工头也是一个穷人,穷人和穷人彼此更容易体味理解对方的感受。周星驰虽然能赢得工头对他的一点尊重,他又怎能赢得社会对底层人的普遍尊重呢?当周星驰站在校园栅栏外面不敢接受女老师的邀请进去看望自己的孩子生怕引起嘲笑时,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这种对穷人的普遍瞧不起的社会大气候是多么令一个穷人无奈。

身为父亲的周星驰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社会造成的那种贫富差距,他的自尊背后也折射了他深深的自卑,和父亲不同,儿子小狄年龄还小,在影片中他虽然和贵族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却并没有那种明显的自卑,他并没有感到自己和富人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然而富人的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小狄等成为他们取笑玩乐的对象。在社会嫌贫爱富的整体气候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送到贵族学校去念书,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会造成影响?这不是一个民工父亲能够考虑到的,影片的讲述重点也并不在此,虽然也曾用曲笔表现了小狄在学校学习并不好,然而父亲周星驰认为这是孩子自己不努力的结果,他或许没有想过孩子会在学校受到歧视,成为富人孩子取笑玩乐的对象。富人的孩子拿穷人的孩子取笑玩乐,我们并不能把责任归到孩子头上,因为这多半是教育的结果,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如果整个社会不改变那种拿智障人士、拿老年痴呆、拿农民、拿弱者和社会底层人士取乐玩笑的舆论氛围,我们又怎能期待那些富人的孩子会认为穷人的孩子和他们是平等的呢?如果不能培养孩子们人人平等的意识,我们又怎能指望将来能够建立起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呢?

影片中穷人的孩子在受到压迫时的奋起抗争为他们部分赢得了富人孩子的尊重和友谊,虽然矛盾也依然存在,富人的孩子照旧以抢夺穷人孩子的(“小相好”)为乐。

整部影片虽然较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农民工悲惨的生活处境,但总体来说还是喜剧性的,尽管其夸张的喜剧性和真实的现实反差太大,以致显得有一些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也格外引发人对现实的深思。用喜剧性的手法来反衬悲剧,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同时,人们对周星驰以往的无厘头搞笑风格太熟悉了,一下子完全转变观众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在创作这部影片时的小心翼翼。影片有不少地方是对周星驰以往影片中一些经典片段的回顾,表现了创作者不希望失去老观众又想赢得新观众和带着观众一起成长的愿望。也许,经过这部影片的过渡,经过这部影片的华丽转身,周星驰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周星驰也许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可是影片中的“小狄爸爸”和小狄的命运会如何呢?小狄爸爸朴素的愿望会实现吗?小狄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现实也许是残酷的,然而如果我们不能直面现实,就无法改变它。

如果说长江七号是以一个父亲的朴素愿望来打动观众的影片,那么让我们来看另一部表现一个母亲的朴素愿望的影片吧。七十多年以前。有这样一部影片同样打动了无数观众,它就是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神女》。

《神女》是中国默片晚期的一部作品。阮玲玉在这部影片中为我们创作了一个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命运多舛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阮嫂。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聆听一下八十年以前旧上海一个社会底层妇女的哭泣,为什么“城头变幻大王旗”,可是普通老百姓的苦难却依旧……

“朱门酒肉臭,路有沦落娼……二十年代的旧上海,世道是如此的艰难,谋生是如此的不易,随着暮色的降临,街头路灯的点燃,一个简陋的小房间里,可怜的阮嫂轻轻地拍着儿子小宝哄他入睡。时间已将近九点了,她匆忙地对镜化妆,走出家门来到街头拉客……”

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如果说这一幕是发生在现今中国的某个城市,除了那些闭目塞听之人,谁会认为那是虚构的呢?

“日子就这样机械而又麻木地重复着,社会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来解救她们,却有警察来抓她们。阮嫂为了躲避警察,不幸落入了流氓章老大的魔爪下,真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世上好人何处有?流氓恶霸遍街行。费尽周折难脱身,可怜阮嫂受欺凌。阮嫂费尽周折没有逃脱章老大的魔爪,只能苦挨度日,唯有儿子小宝成为她心头唯一的希望。随着小宝渐渐长大,阮嫂决定拿出血泪钱供儿子上学。小宝很懂事,学习也很认真,对母亲也很孝顺。可是好景不长,学校一些家长得知了阮嫂的身份之后,向校长纷纷抗议。

校长是个难得的好心人,他亲自登门了解真相后决心继续让小宝在学校上学。可是却没有获得校董事会的同意,校长愤而辞职,而小宝也被勒令退学。阮嫂强忍悲痛,决心带着小宝去别处谋生。却不料她藏起的血泪钱被章老大偷去赌博,阮嫂愤而找到章老大,让他还钱,章老大想要溜走,阮嫂气急之下,用酒瓶砸死章老大。

阮嫂被以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校长得知后前去探监,阮嫂只能把小宝托给校长。并请校长等孩子长大后告诉他,他的母亲早死了,不要让他知道有这样一个母亲……”

影片《神女》的的冲突集中在孩子小宝上学却不能如愿上,阮嫂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小宝能通过上学将来改变命运,和小狄爸爸一样,那也是她最后的希望,当她这个希望破灭时,她的心理崩溃了。她或许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性悲剧,但观众却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神女》和《长江七号》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显着的区别,但由于苦难相似,两部影片都展现了一点,即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已经完全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如果说七八十年以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可是过了七八十年,现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依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那么再过七八十年,谁又知道会不会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寄托下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千千万万个小狄爸爸和小狄、阮嫂和小宝牵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关乎着中国能否真正的崛起,因为“一个舰队的速度不是取决于行驶最快的船只,而是取决于行驶最慢的!”

如何终结中国的苦难,跳出历史的轮回,这不是一部影片能够承载的,也不是这篇文字能探讨清楚的,但却是一些有识之士应该思索的。

──转自《自由圣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张雨绮爆料《长江七号》剧情:周先生死了
惠虎宇:《三体》——一部无根的科幻
【名家专栏】经营自己花园好处多多
楚一丁:《繁花》,一场在恐惧中绽放的梦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