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戰國(2) 合縱不成 魏國滅亡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魏惠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襄王即位。魏襄王五年,秦軍在雕陰打敗魏國龍賈率領的軍隊四萬五千人,並圍困魏國的焦城和曲沃。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魏襄王六年,魏王與秦王在應城相會。

秦軍奪取了魏國的汾陰、皮氏和焦城。魏軍征討楚國,在陘山打敗了楚軍。七年,魏國把上郡全部給了秦國。秦軍佔領了魏國的蒲陽。八年,秦國把焦城、曲沃歸還魏國。魏襄王十二年,楚軍在襄陵打敗魏軍。各諸侯國的執政大臣與秦相張儀在嚙桑相會。十三年,張儀任魏國宰相。秦軍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十六年魏襄王去世,他的兒子哀王即位。張儀又回到了秦國。

魏哀王在位期間,先後攻打齊國、燕國和衛國,未能成功。魏哀王九年,魏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張儀、魏章都歸附魏國。魏國宰相田需去世,楚國唯恐張儀、犀首或薛公做魏相,便派蘇代做說客,使魏王沒有任用上述三人為相。十八年,魏國與秦國聯合攻楚。二十一年,魏軍與齊軍、韓軍聯合在函谷關打敗秦軍。哀王二十三年,秦國又把河外之地以及封陵還給魏國,同魏國講和。哀王去世,他的兒子昭王即位。

公元前295年,秦魏之戰互有勝負。魏昭王十年,齊國滅了宋國,宋王死在魏國的溫邑。十二年,魏國與秦、趙、韓、燕共同攻伐齊國,在濟西把齊軍打敗,齊湣王出外逃亡。燕軍單獨進入臨淄。魏王與秦王在西周國相會。魏昭王十九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兒子安厘王即位。

公元前276年,秦軍攻下魏國兩座城。第二年,又攻下魏國兩座城,陳兵大梁城下,韓國派兵來援救,把溫邑讓給秦國求和。第三年,秦軍攻下魏國四座城,斬殺四萬人。第四年,秦軍打敗魏軍和韓軍、趙軍、殺死十五萬人,趕跑了魏將芒卯。魏將段干子請求把南陽讓給秦國求和。安厘王九年,秦軍攻下魏國懷邑,十年,在魏國作人質的秦國太子死了。十一年,秦軍攻下魏國的郪丘。

齊、楚兩國聯合起來攻魏,魏國派人到秦國求救,使臣絡繹不絕,可是秦國的救兵卻不來。魏國有個叫唐睢的人,九十多歲了,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發兵援救 魏國,魏國才恢復了安定。

魏王因為秦國曾經援救的緣故,想要親近秦國,攻伐韓國,以便收回原來的土地。頗有賢德之名的信陵君無忌對魏王說:「秦人和狄戎的習俗相同,有虎狼一樣的心腸,貪婪凶狠,好利而不講信用,不懂得禮義德行。如果有利,連親戚兄弟也不顧,好像禽獸一樣,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們不曾施厚恩, 積大德。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親,卻由於憂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勞沒有比他大的,可是竟然把他驅逐了;秦王兩個弟弟沒有罪過,卻一再被削奪封地。這是對親戚尚且如此,何況對仇敵之國呢?如今大王與秦國共同攻伐韓國就會更加接近秦國的禍害,臣特別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君臣沒有來向您奏聞此理就是不忠。

如今韓國靠一個女人輔佐一個幼弱的君主,國內有大亂,外邊要與秦魏的強兵交戰,大王以為它還會不亡嗎?韓國滅亡後,秦國將要佔有原來鄭國的土地,與大梁相鄰,大王以為能安寧嗎?大王想得到原來的土地,就要依靠和強秦的親近,大王以為這會有利嗎?秦國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韓國滅亡後必將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必定不去找楚國和趙國。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越大山跨黃河,穿過韓國的上黨去進攻強大的趙國,這是重複閼與那一仗的失敗,秦國一定不會這樣的。如果取道河內,背向鄴城和朝歌,橫渡漳水、滏水,與趙軍決戰於邯鄲郊外,這就會遇到知伯那樣的災禍,秦國又不敢這樣做。進攻楚國,要取道涉谷,行軍三千里,去攻打冥阨關塞,走的路太遠,攻打的地方太難,秦國也不會這樣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邊是上蔡、召陵,與楚軍在陳城郊外決戰,秦國又不敢。所以說秦國一定不會進攻楚國和趙國,更不會進攻衛國和齊國了。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的時候,除去魏國就沒有可進攻的了。從前,合縱沒有成功,是由於楚、魏互相猜疑,而韓國又不可能參加盟約。如今韓國遭受戰禍已有三年,秦國使它屈從同它媾和,韓國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聽從,反而送人質到趙國,表示願做天下諸侯的先鋒與秦國死戰。楚國、趙國必定集結軍隊,他們都知道秦國的貪慾是無窮的,除非把天下各諸侯國完全滅亡,使海內之民都臣服於秦國,它是絕不會罷休的。因此臣願意用合縱的主張報效大王,大王應盡快接受楚國和趙國的盟約,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再索取個地,韓國一定會送還。這樣做軍民不受勞苦就可得回舊地,其功效要超過與秦國一起去進攻韓國,而且沒有與強秦為鄰的禍害。保存韓國、安定魏國而有利於天下,這也是上天賜給大王的良機。開通共城、寧邑到韓國上黨的道路,讓這條路經過安成,進出的商賈都要納稅,這就等於魏國又把韓國的上黨做為抵押。如果有了這些稅收就足能使國家富足。韓國必定要感激魏國、愛戴魏國、尊崇魏國、尊崇魏國、懼怕魏國,韓國一定不敢反叛魏國,這樣,韓國就成為魏國的郡縣了。魏國得到韓國作為郡縣,魏、大梁、河外必然能安定。如果不保存韓國,東西二周、安陵必定危險,楚國、趙國大敗之後,魏國、齊國就很害怕,天下諸侯都向西奔赴秦國去朝拜稱臣的日子沒多久了。」

但是安厘王並不聽信陵君的話。安厘王二十年,秦軍圍困邯鄲,信陵君無忌假傳王命奪得將軍晉鄙的軍隊去救援趙國,趙國得到保全,無忌也因此留在趙國。二十六年,秦昭王去世。安厘王三十一年(前246),秦王政開始即位。安厘王三十四年,安厘王去世,太子增即位,這就是景湣王。景湣王元年,即公元前242年,秦軍攻下魏國二十座城,設置為秦國的東郡。二年,秦軍攻下魏國的朝歌。魏國遷到野王。三年,秦軍攻下魏國的汲邑。五年,秦軍攻下魏國的垣地、蒲陽、衍邑。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兒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三年(前225),秦軍水淹大梁,俘虜了魏王假,終於滅了魏國,把它設置為郡縣。

轉載 希望之聲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454/84537-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干寶是晉朝人。他父親有一個侍婢,很受父親寵愛,但是干寶的母親很是妒嫉。等到父親去世下葬時,母親把那個侍婢活生生推下墓穴埋了,那時候干寶還很小,不懂事。
  • 明朝蔡茂春在作司官時,大學士郭璞很是同情愛護他,想讓他擔任簽憲來主持督學工作。
  •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 春秋初年,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 令齊國日漸強大。

  • 楚國想稱霸中原,晉國的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就是晉文公。 在晉文公的整頓下,晉國開始強大起來。

  • 南北朝人麥鐵杖驍勇有力,能日行五百里,勝過奔馬。年輕時因結聚為盜,被沒為官戶,配給皇帝執御傘。皇帝退朝後,鐵杖常夜行一百多里路至南徐州,越牆入城持火打劫,第二天早上回來,正好又趕上為皇帝執傘。
  • 古代皇帝往往認為自己是奉天承運,以治理萬民,所以當發生水旱之災時,或者蝗災等自然災害時,往往會被人民作為皇帝的統治合理性的指標。
  • 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經過不斷的兼併和鬥爭,許多小國消失了;而且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
  • 2008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大幕徐徐拉開,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萬王之王帶領眾神下世開創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的壯觀“創世”場面,其中唐代是頂峰,而作為舞臺天幕背景出現的大明宮,則顯示了盛世唐朝君臨天下、光照千秋的文治武功。
  • 話說周朝傳到第十位的暴君周厲王(姬胡),他把山川林澤全部收為己有,使人民斷了生計,又加重稅負致民不聊生,人民都在罵他,甚至引起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