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1329
【字號】    
   標籤: tags:

人世間只有正直無私、具備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則情溢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達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詩中不乏豪言壯語,也有許多佳句頗能激發人的豪壯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最好的一例。中國唐朝的著名的田園詩人王維有「詩佛」之稱,他天才橫溢,善以簡單的幾個字,就能生動的描寫出山野田園的自然風景,使讀者悠然神往,如入詩中的景色之內。一代才子蘇東坡曾讚賞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這當然與他吃齋奉佛的淡泊心志有關,因此不論是詩或畫,他都長於寫景,對自然的體悟極其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千古流傳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自王維的〈使至塞上〉,原文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堠騎,都護在燕然。」此詩作於唐朝開元二十五年(737) 春夏之交,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分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作於赴邊途中。詩人作此詩時,與他誼兼師友的名相張九齡也受到奸臣李林甫的排斥被罷相。這是玄宗朝政由清明轉為昏庸的標誌,因此,詩人在奉使慰勞戰勝之軍的詩中,並非是一味高昂振奮的,也兼有孤寂之感。前四句,詩人寫出了孤寂的心態。「單車」去「邊地」,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 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後四句,寫詩人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 人,使他漸擺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述的是在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台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 渾圓,這兩句詩,凸現了大漠粗獷、強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超然世外的心態,雖然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能狀難言之景於目前,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達到了 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近代學者王國維曾將此兩句詩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寫到:「香菱讀了這兩句詩後,理解頗費苦心。她對黛玉說: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遠處獨起的一股炊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 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的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裏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筆者從小就喜歡這兩句詩,並且由此羡慕那些可以四處旅行的人。觀賞大自然的風光,可以感受宇宙的博大渾茫,給人以平靜祥和的印象,那是一種美的享受。因此對我來講,一個人躺在曠野、高山或海邊,觀看藍天白雲,聆聽耳邊徐徐的清風或波濤聲,那是一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極其優美的感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的領域當中,生命不會是孤絕、抽象的,它必然是展現在情致紛披的各種生命景象當中。充滿了七情六慾的生命景象,必會落實到具體的活動層面,藉著描繪這些,才更容易得到觀賞者的共鳴與理解。而內在的情緒活動必會展現於外,轉成為具體的人間生活;生命的積極意義,總是透過不同的方式而表現為一種生活的步調與情趣。
  • 夜讀《西遊記》,非常羡慕孫悟空擁有一雙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為生活在一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智清醒的頭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而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難以決定何去何從。
  • 暮春時節,風中紛飛的桃花,點點飄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遲疑的帶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採摘折斷之後,是再也無法重新連接在一起了。一如我倆自此一別後想再續前緣,那是千難萬難的。想從前我與妳曾經密約在赤欄橋上,當時苦苦相候的溫馨與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卻剩下我在這鋪滿黃葉的小路上悲淒的漫步踟躕,獨自追尋往日的歡樂足跡……
  • 做人無論貧富尊卑,都應該在心中樹立遠大的志向。在充滿幻想的少年時代,我經常被詩仙李白詩中描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所吸引。每當心中鬱悶不樂之際,總想走到那騰石注澗、一瀉千里的大瀑布前面漫步散心。即使是涓涓細流匯集成的小瀑布,站在那形如細雨的水花下沈思片刻,不但可以消除心靈的疲勞,有時還能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 剛學畫的頭幾年,常逛畫展,取眾家之所長,觀摩學習嘛!有那麼一天,剛走出畫廊,外子忽然蹦出這麼一個提問:假如有那麼一天,別管我花多少錢,抱回一幅現代畫壇巨擘——立體派創始者的畫作送給妳,而條件是妳得掛在屋裡,每天欣賞,不得有違,妳意下如何?
  •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對待得失成敗心懷一個豁達的態度,就能減少許多悲傷和挫折的感覺,使人生變得輕鬆愉快。
  • 到了暮年,你再轉頭回想過去,會發覺你學會了很多,看開了不少。現實與環境逼著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拋開那些:不該擁有的、不屬於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歸你管的……等等。你會發現雖然形體衰老了些,可心情輕鬆多了。
  • 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倡導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榜。兩位聖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他們的會面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動人故事。
  • 小時候常聽起長輩們感嘆時光的飛逝,特別是每到中國新年,難得相聚的親友一見面時總是說:「怎麼一年不知不覺中又過去了?」當時年紀小,很難體會話語中的感慨與無奈。直到上了小學六年級,在某個揹著書包上學的早晨,心中突然有個聲音跳出來告訴自己:「珍惜現在啊,若可以,不要再長大了!記住今天這個想法,因為你將會印證到什麼是歲月如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