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動腦做環保 平面類夠水準 電視類待加強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4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紜鈴/台北報導

2008年「4A自由創意獎最佳學生平面廣告獎」大專組及最佳學生電視廣告獎入圍名單今日揭曉。本屆主題為「動腦做環保」,評審團認為入圍的大專生平面廣告作品不輸專業水準,但電視廣告則尚有努力的空間。


一棵樹的四十年 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指導老師:原來 入圍學生:王淵炆


看不見的代價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指導老師:呂秉齡 入圍學生:楊芷涵、張恬嘉


全球暖化 小雞篇、玉米篇(圖)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指導老師:翟治平 入圍學生:張琳貞


本屆評審團主席、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李新富教授表示,本屆主題不能僅從態度和概念延伸,而要加上主張與實際行動,在作品提案構思上完整表達出來,可惜的是學生在處理系列作品時沒有做到很好的延展,僅是重複性的表現。

視覺 創意 文案 整合各有所長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翟治平教授說,許多作品重複討論水,像「水龍頭」、「蓮蓬頭」這類素材容易被人聯想運用,使得在眾多作品中與參賽對手雷同,因此學生在思考時,應先排除雷同的元素強調自我的獨特性,才能成為受矚目的作品。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廖志忠教授認同大專組同學表現不輸專業,但有些學生將表達重點放在「解決地球的問題」這是大家都想得到,如何將令人感動的訊息在作品中呈現,是學生們學習如何跳脫思維的方式。實踐大學媒體傳達學設計學系戴嘉明教授說,從「視覺」、「創意」、「文案」來看,學生整合這三點訴求有相當大的落差,有些作品「視覺」強但「文案」差或是「創意」差「文案」強,這些失衡的現象都是導致作品無法突出的原因,若能均衡這三點將之完整性的呈現,整合能力佳的學生,便能突顯而出。

運鏡手法不佳 後製不夠完善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所主任馮永華建議,學生在製作電視廣告時應盡量隱藏缺點,處理主題陳述意向太雜會導致符號過多,使得目標不明確,後製作也應加強。另外演員部分若是請學生擔綱角色,無論情境或感覺的處理都相對薄弱。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助理教授楊勝雄表示,電視廣告參賽學生普遍的問題出現在運鏡手法,多數學生用家庭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呈現,顯得粗糙加上後製不完善,致使作品不夠精緻而差強人意。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