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1904~1938)藝術歌曲──花非花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6日訊】上初一了,視野開闊很多,眼界拓寬不少,不再是同班同學——「台北市在地人」心目中死啃書的鄉巴佬、土包子。文藝的接觸面也擴大了,認識到歷代詩詞的雋永韻味及讓人低廻再三的內涵。有了線裝書的古典文學做基礎,可以說就在那一刻開始,立即深情無悔的喜愛上它,一直到如今垂垂老矣仍緊擁不捨。

以當時的年齡來說,當然最容易明瞭、理解的就是人手一書的「千家詩」與「唐詩三百首」了。其中尤以平易近人、語言淺近易懂的中唐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詩最能琅琅上口了:那《長恨歌》裡的結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人一掬同情之淚;《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讀來真是叫妳感同身受;從《問劉十九》裡得知「綠螘」是新釀的米酒,未過濾時酒面上的浮渣微顯綠色,細如蟻,稱為「綠螘」,螘同「蟻」;而《草》這首詩中使我明白了毫不起眼的雜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堅強的意志與韌力,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因為這樣,初一上學期音樂課本裡的白居易詩、黃自譜曲的這首花非花是越唱越愛唱,因為曲調簡單、悠緩,充滿想像意味。而且人人邊唱邊猜,可越猜越隱晦,越揣摩越不可捉摸。弄得個個稀裡糊塗的直瞎掰。這在淺近著稱的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充滿了「朦朧」味兒。

http://www.youmaker.com/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樂譜

這「非花」、「非霧」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而單看「夜半來,天明去」,又讓人狐疑是否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看,又不像了,所謂的「夢」原來也是一種譬喻手法……反正全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所以我從初一唱到如今年近七十,仍是猜不穿、解不透!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奏、音律與錯綜之美,如今加上中國近代音樂名家黃自先生譜曲,造福了當時上初中的我們這一群莘莘學子,不僅很快學會甚至永銘在心,成了一首易學好唱、淨化心靈、陶冶身心的名曲了。

時至今日,偶爾在閒暇時,在內心被觸動時,無意中這首「花非花」很自然的就會在心頭、腦海翻唱不已。唱著唱著,不由自主的又思索起這個千古以來耐人尋味的謎底;唱著唱著,那黃毛丫頭十八變的時光立即湧現眼前……有興趣的讀者,您也盍興乎來!哼唱一下,看看有什麼體悟能猜出香山居士這首詩的謎底為何?有所收穫,請不吝告訴筆者一聲,小的在此先行謝過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劉宇晴報導)受到全世界聲樂家歡迎的新唐人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第二屆比賽開始報名。這項比賽分為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組(不包括通俗唱法)。 比賽曲目包括中國傳統、民族、經典歌曲,影視插曲和中外歌劇詠嘆調以及藝術歌曲。亞太區初賽7月5日、6日將在台灣國立嘉義大學演藝廳舉行。北美地區8月8日到10日將在紐約市進行大賽。金獎者可獲得1萬美元的高額獎金。這項大賽將邀知名聲樂家關貴敏和韓素秋擔任評審。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