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我猜猜猜:劉翔退賽的政治經濟學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19日訊】我在劉翔退賽的經濟理由中闡釋了退賽是一個符合經濟利益的選擇,但這個最大化的膚淺的解釋立刻遭到了質疑。

對最大化的解釋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退賽的收益不一定大於繼續參加比賽,因為搞不好還能獲得一枚銅牌,甚至是銀牌。
2,就算劉翔拿不了牌,他的廣告費用也不一定會少於退賽,退賽的話也可能造成廣告費用的流失。
3,劉翔退賽就跟舉重運動員不舉了一樣,在比賽中受傷了,退出很正常。

這3種意見都是很傻很天真的,主要是因為3個月之前劉翔就已經受傷。目前不能確定的是早先在媒體上宣傳的劉翔傷癒狀態回勇是不是煙霧彈,但即便是劉翔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也容易看出劉翔在此次的奧運亮相時已經受傷,因為前一天的新聞已經開始為此做鋪墊。疑問在於現有的醫療手段要到參賽前一天才能確定到底適不適合參賽嗎?劉翔的狀態顯然不能參賽,更不能拿到金牌。勉強參賽的結果很可能是被淘汰而拿不到名次。這對代言品牌的打擊,尤其是對NIKE的打擊會大於因傷退賽。對於劉翔本人而言,繼續參賽則意味著冒健康風險,儘管2007年10月,中國平安向中國田徑隊和劉翔分別贈送保額達1億元人民幣的人身意外險保單,但考慮到長期的收益以及目前的廣告合約收益,這依然是一筆不太合算的買賣。所以不如選擇較為穩妥的退賽方案。

下面一步步進行分析,對於劉翔在退賽之前,面臨的備選方案如下:
1,退賽,沒有拿到獎牌,不會加深傷勢
2,參加比賽,在拿不到金牌的情況下,拿另外一塊獎牌,沒有進一步加深傷勢
3,參加比賽,在拿不到金牌的情況下,拿另外一塊獎牌,進一步加深傷勢
4,參加比賽,沒有拿到獎牌,沒有進一步加深傷勢
5,參加比賽,沒有拿到獎牌,進一步加深傷勢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沒有劉翔參加比賽拿到金牌並且不加深傷勢的選項呢?Y,你就YY吧,那叫神話。

劉翔目前的選擇是1(稍後我們將論證,這其實並不是劉翔一個人的選擇,尤其是運動員被國有化之後,國有資產的處理將不可能是一個人的決定)。相比於1而言,4和5是顯然的劣招,不選。

那麼,為什麼最後沒有選擇2或者3呢?讓我們先分析3,因為在健康和收益 之間,會有一個折算。如果付出健康,但是沒有獲得相應的收益或者收益很小,無法抵消成本,那麼就不應該付出健康,承擔進一步加深傷勢的風險。如果說健康的因素還是其中一類考慮的話,那麼為什麼不選擇2呢?因為至少在參賽的條件下,還有25%的希望可以獲得結果2。這是因為(25%的概率)×(選擇2帶來的收益)< 選擇1帶來的收益。

那麼為什麼會小於呢?選擇2不是還獲了獎牌嗎?好吧,讓我假定劉翔還獲得了銀牌(這下你們滿足了吧),他會有什麼收益呢?銀牌會在中國得到重視嗎?

讓我們來看一段精彩的分析(以下分析都是出自騙銀的老師):
中國目前共有獎牌65枚,金牌37枚(截止到2008年8月18日晚8點),金牌數/獎牌總數的比值約為57%,其餘排名2-5名的國家,無一例外,這一比值都小於或等於33%。拿金牌容易還是拿銅牌容易?當然是銅牌比銀牌容易,銀牌比金牌容易,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數據顯示好像拿金牌更容易一點呢?騙銀老師說:中國的造金模式是這般詭異有悖常理,而且這模式並非起源於今日。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獎牌63,金牌32,比例為51%,比四年前的47%更詭異。同年其他四強的比例為:美國34%,俄羅斯29%,澳大利亞35%,德國29%。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獎牌59,金牌28,金牌數占獎牌數的47%,而其他四強這一比例分別為:美國40%,俄羅斯36%,澳大利亞28%,德國25%。
八年前47%,四年前 51%,和目前還沒有結束的57%,不得不感慨一下這背後的「數據產生機制」(data generating process, DGP)的確與眾不同。從漢城到雅典,中國的獎牌總數增長了125%(28到63),但金牌總數增長了540%(5到32)!換句話說,同期銅牌和銀牌的總數隻增長了35% (23到31),所以中國的獎牌增長率絕大部份是由金牌增長率來推動的。

讓我列舉其他一些異常高的比例和我國對比一下:
96年亞特蘭大,美國借主場之利獲金牌44,獎牌101,44%。
92年巴塞羅那,東道主西班牙成為獎牌榜第六位,金牌13,獎牌22,59%。獨聯體當年全體捆綁出戰,金牌45,獎牌112,均屬首位,金牌占獎牌數40%。
88年漢城,蘇聯老大,東德老二,東道主南朝鮮第四,金牌比獎牌比例分別為:42%,36%, 36%。
84年洛杉磯,美國金牌數是不可思議的83塊,獎牌174,比例48%。不過當年蘇聯老大哥沒有參加。
80年莫斯科,蘇聯金牌80塊,獎牌185,比例43%。不過當年美國沒有參加。前四名分別為蘇聯,東德,保加利亞,古巴。

以上數據背後的意思是,金牌之外無體育。國家體委用金牌故事在不斷證明計劃經濟的強大後遺症。

從 80年代開始,霍英東基金開始給在奧運會上獲金牌的中國運動員一塊金牌獎勵一公斤黃金以及8萬美元,而國家獎勵在2004年時為,金20萬、銀15萬、銅 8萬。預計今年會超過這個標準,並且可能會實行韓國的終身特殊津貼制度(未獲最終確認)。事實上,來自國家方面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過百萬之數。但加上廣告商等的合約收益,那麼差距將會在數百萬,甚至千萬級別。張五常 有一個不靠譜的計算,認為劉翔輸贏將會涉及十億的收益差。這個估計可能有點誇張,但數百萬應該是有的。也就是說,金牌獲得者將比銀牌和銅牌獲得者多出數百萬收益甚至上千萬的收益,而銀牌和銅牌獲得者只比其他未獲牌的多幾十萬收益。(我們已經懶得去指責為了一塊金牌所動員的舉國資源有多少了。)這個分析也旨在說明,只有金牌在中國才有意義,才意味著大把的廣告合約和其他的收入。

所以對於未能獲得金牌而獲得其他獎牌而言,與退賽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更何況,參賽還意味著進一步加深傷勢的風險。所以,退賽的確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本著三大原則:
1,不批評個人
2,不批評商業
3,只批評政府

我認為在劉翔退賽事件中,政府需要解答如下疑問:

已知劉翔有傷,並且肯定不能獲得冠軍的情況下,何以不提前治療進行手術,並宣佈劉翔退賽?這件事在奧運會開始前就可以決定,為什麼拖到比賽日?

是有人不願意承擔劉翔的腳進行手術的責任麼?是有人想故意多出門票賺錢麼?是有廣告商的壓力麼?還是部份官員的個人原因,例如某些人特別想看到劉翔出現在起跑線上?

國家體育總局體委要獲得其收益,就存在如何對待劉翔這個國有資產的問題。自劉翔雅典奪冠以來,上貢的錢年年增長,成了體育總局斂財的搖錢樹,短期內削減他的比賽時間,讓他多參與商業活動以及能帶來政治收益的活動(諸如緝毒廣告等),顯然是對體育總局來說非常合算的買賣。假設劉翔不願意多拍廣告(在金錢和運動生涯之間進行權衡後的結果),對誰來說損失最大?不是劉翔本人,而是體育總局和經紀團隊。

運動員處於國有化和商業化兩端之間,實際上對自己的身體並沒有多大的發言權。商業化團隊還能評估其長期短期的收益,而對於政府官員而言,則相當短視,並且因為不需要為運動員的失敗承擔任何責任,他們更需要在短期內折現運動員的終身收益。這不僅表現在金牌與獎牌比例的異常化上,也表現在對劉翔退賽時間的決定上。從開幕式上的作假 ,到運動員比賽安排上的計劃,籠罩著鳥巢和水立方的並不是什麼奧林匹克精神,而是國家的計劃,一環套著一環,環環相扣,無窮盡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泰晤士報評出奧運五大明星
缺席北京奧運的大牌運動員
吳惠林:成功不等於勝利、奪金
劉翔因傷退賽 奧運衛冕之旅提前終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