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如脫韁野馬 升息遏飆風時勢所趨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8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去年次貸問題引爆美國衰退危機,今年通膨又突然竄起,新興國家更出現高成長、高通膨並存的現象,亞銀(Asian Development Bank)警告,全球經濟很可能重蹈1970年停滯性通膨的覆轍。為避免通膨形成長期的趨勢,一般預料美國聯準會將在適當時機升息。多數的經濟學家則樂觀認為,經濟減緩後實質需求將降溫,通膨應是短暫現象,全球經濟終將重返正常的成長軌道。

停滯性通膨呼之欲出

據金融時報報導,儘管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4.1%,高出1990年代的平均值3.4%,但卻被停滯性通膨的悲觀氣氛所籠罩,與去年夏天全球欣欣向榮的經濟展望形成鮮明的對比。

去年七月IMF認為今年物價將落在可控制的範圍,然而今天,IMF估計先進國家的通膨將由去年的2.2%,增加到今年的3.4%,創下1992年來新高;新興國家的通膨更由去年的6.4%,增加到今年的9.1%,也是1999年以來新高。此刻的情勢不像1930年代初期的大蕭條,比較像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是經濟過熱之後的併發症。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今年七月在國會作證時表示: 「在全球油價與商品價格快速飆升下,已讓美國本土問題的解決變得更複雜棘手。」歐洲央行主席特里榭(Jean-Claude Trichet)更抱怨,「令人憂心的通膨主因來自全球高油價與高糧價問題。」英格蘭銀行總裁馬文‧金恩(Mervyn King)將英國的通膨歸咎於「全球糧食與能源供需不平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認為: 「全球能源與商品行情的高漲,加大了中國的通膨壓力。」

「全球合作機制」亟需建立

商品行情短期的波動,可能是單一國家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果;但長期商品供不應求的現象,就是全球一致追求成長的惡果了。因此,解決信用危機、降低全球需求擴張與控制通膨非是單一國家之責,必須透過全球通力合作,方可達成。據此,馬文‧金恩進一步表示: 「全球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解決原油等商品行情飆漲的問題,而是亟需建立一個讓供需達到終極平衡的機制,以及透過全球貨幣政策的合作機制,使過度刺激通膨的因子消弭無形。」

資金氾濫是通膨的根源

經濟學家紛紛認為,全球超低利率的環境,是造成今日商品飆漲與信用危機問題的根源。利率成本低廉,資金氾濫,促成2004年到2007年間全球經濟高度成長,是30年來罕見的盛況,也令投資者追逐高收益的新金融商品,讓信用市場資金充沛,更讓信用不佳的美國民眾都能擴充信用買屋、買車、買耐久財。

「布列敦森林第二」 弱勢美元助長飆風

多年以前,在強勢美元下,美國民眾消費力強勁,助長了亞洲工廠的出口,並刺激了大量原油的需求。開始時,窮國的消費還很節制,賺的外匯還留在國內,從而避免了全球經濟過熱的現象。近幾年,新興國家的消費激增,全球商品已供不應求,去年經濟又快速成長,商品與糧食的需求正好碰觸到全球產能的極限,而弱勢美元又助漲飆風,全球通膨遂ㄧ發不可收拾。

1944年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條款開啟了美元為國際貨幣基準的濫觴,各國匯價採行釘住美元的政策,直到1971年美元重貶,布列敦森林協定於焉瓦解,各國遂採行浮動匯率。多年以來,經濟學家都很擔心美國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的問題,也曾經多次預測美元的崩盤,去年的次貸危機很可能就是關鍵的導火線,而這一次弱勢美元的危機,專家則戲稱「布列敦森林第二」(Bretton Woods II)。

各國立場不ㄧ 政策相互矛盾

去年夏天次貸危機爆發時,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還很樂觀,認為不會撼動整個金融市場。但隨著局勢的惡化,經濟學者與美國政府的看法轉趨保守,美國與歐洲央行紛紛降低利率救援,美國更是自此展開寬鬆的政策趨勢。

美國為刺激景氣,聯邦利率由5.25%降至2%,但歐洲的房市問題不像美國嚴重,因此歐洲央行(ECB)並沒有跟隨FED降息,利率維持4%,因而導致了美元兌歐元的持續貶值。

美歐希望亞洲央行緊縮貨幣、升值匯率來對抗通膨。亞洲央行則希望維持強勁的經濟成長,刺激出口,所以不想讓匯率升值,反而指責先進國家,應將本身的金融危機處理好。產油國希望維持油價高檔,賺取油元,但也擔心全球通膨無法控制,造成全球衰退,油價崩落。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各國的狀況不同,各國央行的作法難以一致。

各國的立場分歧,全球經濟問題難解,專家指稱,若不透過全球的通力合作,經濟很容易陷入過熱或衰退的兩個極端。然而,IMF卻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平台。

IMF愛莫能助 全球失衡難解

對於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2006年IMF招集美國、歐洲、日本、中國、沙烏地等國多邊磋商,並達成一致採行降低全球失衡的結論。但IMF副主席利普斯基(John Lipsky)私下默認,降低全球失衡的實際執行成效並不大。

人民幣兌美元是有些升值,但距離鉅額貿易順差應有的理論匯率還有不少差距。美國則因為端出刺激景氣方案,加速了財政赤字的惡化。沙烏地為了增加賣油的收入,更令油價如脫韁野馬般飆漲。此外,美元兌歐元貶值,雖有助於減緩美國經常帳赤字問題,卻助長原油與商品的飆漲,全球失衡現象反而惡化。

升息抗通膨 勢難避免

展望未來經濟情勢,目前經濟學家樂觀的共識是:全球經濟的減緩將使通膨期間縮短;金融市場會逐漸回穩;最終全球經濟將重返4.5%的成長率。

各國央行總裁普遍認為經濟學家的預測過於樂觀,未來的演變殊難預料。BIS的年報中提到:「全球利率水準為歷史低檔區,在通膨威脅未明顯消失前,全球採行緊縮貨幣政策較為適宜。」

美國經濟正陷於房市下跌與油價高漲的兩難,所幸有退稅的激勵,今年經濟還有小幅的成長。但由於美國消費者對未來通膨的預估值竄升至5.2%,FED十分憂心通膨的風險。FED內部一致認為,一旦油價回穩,經濟情勢好轉,升息的時機便成熟。低利率助長投機之風,始有今日通膨之苦;高利率傷害經濟發展,舉世各國皆不樂見。回歸中性利率水準,或許是挽救此時經濟困局的最佳解也未可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綠委:奧運加上內政問題 馬英九不應出訪
物價漲 2008上半年網購商機逆勢2位數成長
市場預測 美大選後Fed才升息
歐央行維持利率4.25%不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