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離島災民訴苦 風災後5天官未回應

【大紀元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導)9月23日,大潮加上海水倒灌,令大澳在颱風「黑格比」襲港期間,出現70年來最嚴重水浸,水深及胸,約有600戶居民的住所及商戶的財物損失慘重。受影響的居民28日舉行記者會,指政府未能適當回應和投放足夠資源以解決災民生活苦況,事發至今達5日,仍沒有作出任何安排,官員亦不肯面對居民,交待救災安排。多位居民均感到焦慮,因為在大澳聚居的主要是長者,在災情後處境困難。

大澳海嘯式災難,有部份災情嚴重的住戶被潮水浸過屋頂,大部份居民的家電、傢俬、床和日常衣物均報銷。有居民爭取到臨時公屋單位暫住,但2日後要收回,無法居住,加上有颱風臨近,仍有暫住的需要,但受災戶收到單位通知要求他們在30日前搬離單位。

大澳居民又指,現時街上很多垃圾,無足夠人手清理,棚屋底雜物堆積影響衛生和棚屋的結構安全。
居民的要求主要是:成立中央救災機制;立即改善大澳的環境衛生、並全面進行消毒工作,以免爆發疫症;成立賑災基金,籌募及協調所有資源協助居民重建家園;繼續開放暫住單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以及檢討救災應變機制。

大澳民間博物館——大澳文化工作室的負責人黃惠琼認為,在大澳建堤霸不是現時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建造樓宇時應該加高地台,要保存棚屋唯有升高地台。

對於大澳居民要求政府幫助每戶補助一萬元,黃惠琼認為,政府官員是跟居民進行拉鋸戰:「要居民去申請緊急援助基金,然後民政事務處看看大家有什麼需要再作安排;還沒有承諾,只表示如果居民有需要可以尋求鄉委會轉達。有居民表示不滿,發生水災一直到這幾天都沒有政府有關部門來慰問。」

大澳文化工作室當日全部浸濕,水深及腰部,舖內電器及酒埕等文物全毀,書本及明信片亦全浸濕報廢,需要一段頗長時間來處理。


災民把被浸壞的家具丟棄(攝影:鄭麗駒/大紀元)


災民把被浸壞的家具丟棄(攝影:鄭麗駒/大紀元)


黃惠琼和大澳工作室。當天潮水把整條街淹浸及腰。(攝影:鄭麗駒/大紀元)


大澳文化工作室當日全部浸濕,水深及腰部,舖內電器及酒埕等文物全毀,書本及明信片亦全浸濕報廢。(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大澳文化工作室當日全部浸濕,水深及腰部,舖內電器及酒埕等文物全毀,書本及明信片亦全浸濕報廢。(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幸好大部份文化未被沖毀(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受災多是老人

大澳居民林建紅說:「發生這種大事,我們都是香港居民,雖然住離島,是老人村,高官沒有人問候過我們,我家什麼都沒有了,可以說是空空如也,當晚安排我睡在鄉事委員會,有一個是座輪椅的,第二個是一個婆婆,剛做完手術從醫院出來,第三是一個腳有問題不能站著的,第四個是個70多歲做完2次手術的,請問叫她們如何在這裏住?講到當時大家都熱淚盈腔。」

她續說:「當時局長話大澳災情很小,我叫他可以即時到現場來看。到梁議員(梁耀忠)打了電話,等很久才答應給我們去綠田村,只給我們住幾日,是暫住房,到今日要我們走,我們沒有家,真是空無一物,你叫我去哪裏住?我不會走,大澳70年也沒見過這樣大雨,希望官員明白我的苦況。 」

居民鄔太太說:「當時我客廳其中一個插頭著火有很大煙,由(凌晨)1點打電話到3點去消防局沒有人聽。我當時很驚慌,走上3樓鄰居那裏,但水位不斷上升,我可以說是逃過一難。我們沒有什麼要求,只希望政府不要遺忘我們這班老人家,那些年青人要出去生活。」

前所未見恐怖

居民方婆婆說:「當時很怕,水不斷入屋,水浸到胸口,所有東西都沒有,真是求救無門。100個佔了80個是老人,又是黑夜,我們兩老走上高一些的山。我們在這裏已是第五代,但從未見過這樣恐怖。我擔心下次颱風來,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81歲賣海味的老闆說在大澳從未見過這樣大的災難,他損失了約一萬元貨物,雪櫃幸好沒有被水浸濕,因摩打在雪櫃頂。比起其他人他算很幸運了。◇


災民李美儀(左一)回憶風災當天,停電黑漆一片,大水又湧進家裏,帶著兩個小朋友十分害怕。她更忍不住哭起來。圖為她在擦拭眼淚。(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投訴政府官員對災民不聞不問的居民(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投訴政府官員對災民不聞不問的居民(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投訴政府官員對災民不聞不問的居民(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投訴政府官員對災民不聞不問的民間團體代表(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左一)到場表達對災民的關心(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記者會當天才出現的政府官員(攝影:吳璉宥/大紀元)


留守在大澳的大部份都是老人家(攝影:鄭麗駒/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薔蜜造成103萬戶停電 台電:95萬戶已復電
薔蜜陸上警報解除 海上警報可望明晨解除
薔蜜災損經報備勘驗 稅捐得扣除減免
宜蘭電力受損災情 近十年來最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