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為人莫僥倖,做惡快改正!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清代毛祥麟《墨余錄》卷一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家居洞庭湖畔的席先生,善於經營理財,在徐淮地區,做了十餘年客商,掙下可觀的錢財。他跟同鄉某甲合夥,兩人同心協力,合作日益密切。席先生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某甲的次子為妻,尚未成婚,而席先生得暴病死於旅舍。合夥的同鄉某甲,料理席先生的後事,護送他的靈柩回鄉,並向席家攤開記載極為詳細的歷年帳冊,做了交代。鄉鄰都認為他是誠實無欺,席家母女也很感激。

有一天,席家的女兒忽然神情大變,對她母親說:「某甲這傢伙,昧著良心,用假造的帳冊糊弄你,他私下藏匿若干銀兩,你自然無從知曉。」她母親聽她說的話和聲調,完全像死去的丈夫,便哭著對她說:「夫君,你是還魂了嗎?」女兒應聲說道:「是的。」她母親又問:「夫君,你究竟是怎麼死的?」女兒說:「我不過是中了暑,被庸醫延誤而死的。我早已魂歸故里,想跟你交談一下,卻無人可以代言,可恨某甲那傢伙,以為人死無對證,便欺瞞你們孤兒寡母,我決定要和他講清楚,所以附魂到女兒身上,實在迫不得已。」於是叫備好紙筆,由他口授,叫女兒現在就在案上給那個同鄉某甲,寫信請他來家。女兒在信中寫的字,竟完全是席先生的筆跡。

那個同鄉某甲,得此信後,大吃一驚,連忙趕往席家,但見他那未過門的兒媳婦,完全用席先生的聲調,譴責他道:「我和你情同手足,我死時,原本將孤兒寡母托付你照應,為何我屍骨未寒,你竟對我家視作陌路人呢?竟敢作假帳欺騙她們!」邊說邊按帳冊逐一指出:「從某項至某項,你總共多寫支出若干,少寫收入若干,請問這是何故?」當時那個某甲,羞愧萬分,無言以對。席女又以父親的口氣說:「念你我共事多年,此次,我不向陰曹地府投訴告發,也不想整治你,但若今後你再有貪占私心,我會讓你吃夠苦頭,別到那時,後悔莫及。今天,我先到此作個說明,勿謂言之不預也。現在你請便吧!」某甲喪魂落魄地走了,很快歸還了所騙得的錢財。姓席的女兒,逐漸歸於安靜,接著如夢初醒一般。

上面記的這件事,是以前席心蓮,即死者女兒,親口對我說的,她當時講得很詳細。現在,事隔很久,我把當事人的姓名都忘了。

正是:

為人莫做虧心事,
半夜敲門心不驚。
如若做了虧心事,
天地鬼神皆知情。
賴不過,躲不了,
日日夜夜不安寧。
還是改過快向善,
從此做個正派人!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翻開中國歷史,當遇到重大災异如蝗災、干旱、慧星出現等時,古時的帝王認為是上天的示警,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類”,所以要采取“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已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于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于民。這与古時的帝王治國須“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

  • 編者按: 中國的歷史是朝代更迭的歷史。你方唱罷,我登場。千万個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負重的百姓。然而, 連年起伏的天災似乎是這場大戲的主線。它警示天下;它譴罰違天理之徒。它導演著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興起。
  • 編者按:天災的始末与君王的德行息息相關。湯王為民獻身的品行順應了天理,天除旱降雨。
  • 編者按:六百一十三年商朝气數已盡。帝辛(紂王),暴虐無道,沉迷酒色,寵妲己,殘害忠良。違天理,逆人道。山崩水涸,天亡商。
  • 編者按: 昔有草木于枯、大地涸竭,三川震動、源塞流竭, 天顯异象,為周朝亡國之兆。今有五年全國大旱,東北、山東河庫干涸,黃河全線水枯,北京高溫异常,全國暖冬年年、南北蝗虫遮日、沙塵黑風襲人、洪水冰雹薩斯,又為那一樁?

  • 中國自古朝代更迭不休。每逢末朝,或為昏君臨政,或為奸臣當道。然必有明君下世,順乎天意,重整華夷。又有文臣武將,明辨天意,輔佐明君,成就千秋大業。
  • 翻開中國歷史,當遇到重大災異如蝗災、乾旱、慧星出現等時,古時的帝王認為是上天的示警,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類」,所以要採取「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已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於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於民。這與古時的帝王治國須「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圖
  • 西周天災,以旱災為多。其中,以厲王時一場連續六年的旱災為最嚴重。這一旱災導致厲王被驅, 動搖了周朝數百年的統治, 西周從而走向不歸路。
  • 三國時東吳的君主孫權,十分信任呂壹,呂壹的職位並不高,只是個校事(掌管偵察刺探),但權柄很重,許多將軍重臣,包括太子,都在他的監控之中。
    呂壹生性苛刻殘酷,用心險惡,手段毒辣。太子孫登,曾經多次諫議孫權,除掉呂壹。但孫權拒不採納,於是大臣們都不再說什麼。
  •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彙集、整編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