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現身九五尊──九龍硯花東黑年糕玉

林松錡文/圖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九龍硯 (black chalcedony,實物大小 15 *12* 5)是台灣花東玉石的黑年糕玉琢磨而成。此件作品依料設題,完整無瑕,古意盎然,刻工精緻,活靈活現,是絕頂的傳家之寶。

詩贊:九龍搶珠墨硯台 質地上乘全無瑕 沁色古樸展榮華 平民百姓迎入家

九龍硯是呈現黑色的花東玉石,黑中帶著點透明且具有年糕般的質感。一般在花東玉石中,看起來有透明感又呈現QQ的口感般的玉石,都可以叫做年糕玉。年糕玉也是少數在台灣東海岸成功與東河海邊還可以發現的玉石。名貴的石種有:黑年糕,凍玉,柴花紋年糕玉,紫色年糕玉及鈣化年糕玉等等。

黑年糕玉是黑玉髓的俗稱,硬度七度,產於東海岸,是石英加褐鐵礦組成,礦脈露出地表,故可能在氧化或還原作用下,局部或全部產生色變質變或鈣化,故有「變色龍」的雅號。由於易隨礦物龜裂受其他礦物浸滲,產生多種變化,黑年糕玉變化萬千的質料,令人著迷原因在此。

九龍硯是琢磨原玉石黑年糕玉,依料設題做成硯台盤龍的表現,顯出高貴尊嚴的氣勢。

龍一種看似虛幻的生物,在人間卻有相當真實的呈現方式,從遠古的玉飾陶器到生活的工藝、建築、服飾,龍文化已烙印在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當中,然而受現代實證科學的影響,龍成了遠古的神話傳說與祥瑞的象徵圖騰。

中國十二生肖中,十一種是常見生物,為何唯有排行第五的龍,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生物?龍與麒麟、鳳凰、西方的獨角馬、人魚,在現代人的觀念,都是想像中的奇幻生物。自古以來,龍的形象在中國雕塑作品中是非常具體而明確的,龍角似鹿角,龍鱗似鯉鱗,龍爪似鷹爪,龍身似蛇身。

宋朝,龍明顯的躍升為帝王的象徵,【龍象至尊】,皇室明令臣民不得使用,但龍已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早已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諸如祈福求雨等,使得全面禁止民間使用已不可能,於是促使龍扮演的功能角色分化,民間開始用無角的螭代替龍。

東方龍是伴隨著神仙升天有神奇力量的瑞獸,宣揚著佛道教的神仙觀念,人可以修成正果,成佛成仙,駕龍升天。

中國龍在中國人的社會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當今中國人似乎遺忘龍是那裡來的,龍為何會出現?

喚回文化的記憶,龍不應該只是圖案和符號,它是中國神傳文化很重要的瑞獸,啟示著人如果按照神的旨意在生活,就會成就一個璀璨輝煌的盛世。@*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玉石「水煎包」是渾然天成的台灣東岸花東地區的白玉髓原石(石髓)。酥黃的煎包皮上灑落點點的白芝麻,乃葉金龍大師親手雕刻的傑作,誘發水煎包馨香動人的香味。故宮博物院的「五花肉」、「翠玉白菜」,配上台灣玉石的「水煎包」,誠為自然天成絕妙的玉石套餐。
  • 玉琮是人間獻給神的最高敬意,是祭祀天地的禮器,承載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五千年前的玉琮蘊藏著「密碼」更是與眾不同。
  • 在中國,珍珠出現於大禹時代,大禹治水後劃分九州,確定各地的稅貝賦和貢品,珍珠就被劃為貢品之一,秦漢以後珍珠飾品日漸普遍。據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髮髻,在中國古代飾物中,珍珠常與璧玉並重,用作帝皇冠冕袞服上的寶珠,或后妃的首飾,象徵權威與尊貴。
  • 玉,其實是一種石頭,卻有水的溫潤。八千多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崇尚玉了,最初的玉,是人與神進行溝通的媒介。玉的象形字,就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稱「三玉之連」,指玉通天、地、人。古人認為,玉可通神,神的旨意會通過玉來傳達,順應天意者也可通過玉與神溝通,得到神的護佑。
  • 「肉形石」和「東坡肉」異曲同工有妙合,看一眼「肉形石」,對東坡肉的相思就落到實處了,而且不受時光的腐敗摧毀,因為「肉形石」是一塊碧玉巧雕精品。
  • 一般所說的「巧雕」要符合三個條件:材質出自天然,加以巧妙的創作,展現天人契合之妙,「翠玉白菜」就是這些條件攜手之下造出的極品巧雕。「翠玉白菜」的「出身」和一位平民貴妃連繫在一起。
  • 七千多年前玉璧就現蹤了,它在中國大陸的先民文化中表現了一種普遍的共通性。為什麼說玉璧在中華文化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玉璧這種玉器具有怎樣的高格地位呢?玉璧的工藝技術有哪些精湛高超的展現呢?
  • 從這兩件史前玉圭——人面紋圭和鷹紋圭中,你可以發現驚人的史前玉雕藝術水準太亮眼了,令人驚歎的中華用玉文化,你知道多少?
  • 什麼好吃、懶作啦都賴到豬頭上,或許這是人類將豬當作家畜圈養的結果。距今五千年前的史前遺跡中發現「玉豬龍」玉雕,顯示豬的尊貴,和今人對豬的看法相去懸殊,可能破解你對豬以偏概全的觀念……
  • 玉質純淨溫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仁義禮智信」比喻「玉」有五德。「玉」在古代所指廣泛,舉凡水晶、瑪瑙等美石都可稱為「玉」。但真正的「玉」只有兩種:軟玉和翡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