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記者:聽真相更堅定我對神的信念

真相深入民心 世人覺醒大潮系列回顧

【大紀元5月17日訊】我是一名記者,在共產邪黨的機關幹了幾年宣傳工作,看透了其腐敗、流氓、殘忍、虛偽的一切,內心一直處在矛盾、痛苦的煎熬中。現在我離開了這個骯髒的單位,雖然還沒找到工作,但是我的心很安定。最近,在一位「法輪大法」朋友的交流開導下,我堅定了自己對神的信念,並堅信中共惡黨必然被神消滅的下場,我決定退出曾加入的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

夏小勇
湖南

田冬:它給人民帶來的只有欺騙、災難,成為馴服工具

今天一位朋友給我講了中共迫害「法輪功」的真相和《大紀元》發佈的《九評共產黨》後引發的「三退」大潮,使我瞭解了共產黨的邪惡嘴臉。以前我只是從一些表面現象看到貪官污吏腐敗、墮落,為了個人的權利無惡不作,知道它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它的滅亡是逃脫不了的。今天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西來邪靈共產黨的本質,它給人民帶來的只有欺騙、災難,成為它的馴服工具,成為它的殉葬品。為了擺脫它的控制,抹去它的獸印。現在我鄭重聲明退出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少先隊及一切與之有關的邪惡組織。

田冬
中國大陸

中共彌天大謊騙老百姓

通過瞭解真相和我們自己的切身體會,中共真是壞透了,撒彌天大謊,處處矇騙我們老百姓,整個社會到處都充斥著「假、惡、斗」。遠離它,就是遠離災禍、遠離苦難。我們決不能與其為伍,特此鄭重聲明退出其黨、團、隊一切邪靈組織。迎接美好的明天。

王才、石福

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評論文章)
文/智真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包括「敬天、敬德、保民」等,也就是維護天理、倫理,潔己愛民,認為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盛衰、興亡。這種德治思想經過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闡發,內涵更加豐富而深刻,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為政者修身明德」

為政者首先必須從修身做起,作民眾的道德表率,這是為政的前提和基礎。

孔子較早的提出了為政者「修己」的思想,他說「修己而安百姓」(《論語‧憲問》)、「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子路》)、「克己復禮」(《論語‧顏淵》)等。孔子認為為政者修身至關重要,要不斷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遵守禮的規定,才能歸於天理,民眾才能敬畏。修己而身正,才能正人、安百姓。

孟子提出了「正君而國定」的思想,他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為政者要不斷完善以倫理道德為內涵的思想修養,要培養心中的浩然之氣。只有擁有這種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才能夠承擔起以天下為己任的大任。

荀子提出君主為儀錶的思想,他認為君應為民之儀錶,就像標桿和它的影子一樣。標桿正,影子才能正。君主應以身作則,以身示範,為民作出表率。

唐太宗提出了君主「正身」的思想,他說:「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貞觀政要‧君道》)他認為作為君主,無道有道至關重要,必須做到身正。他嚴於律己,從善如流,為後世作出了楷模。

司馬光提出了「人君德明」的思想,他認為君主的一言一行十分重要,君德昭明,臣下才能盡忠。作為君主,應該禁暴除害,賞善罰惡,才能使君德昭明,百姓安定,國家得到治理。

二程(程顥、程頤)提出「天者理也」的觀點和「恕己及人」的思想,認為為政者要遵循天理,謹守綱常,仁民而愛物,行仁政。以人心悅服作為根本,使四海之民蒙受其恩澤。

朱熹提出了「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正君心」等,認為為政者修身正心是根本,就是要心存天理,去除人的各種慾望和私心,胸懷天下之大公,申明正義。

「為政者仁民愛民」

民為國之基礎,為政者必須以仁民愛民為要務,這是為政的關鍵。

孔子認為為政者要以仁為基礎,愛民、富民、寬民,愛民是貫穿始終的基本點。他說:「仁者愛人」,要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瞭解民心,順應民意,與民同憂樂,愛惜民力,取信於民。他認為推行仁政的根本手段是對民眾進行道德和禮儀的教化,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惠民利民」、「富之教之」等,使德入人心,民風淳厚,社會和諧。

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把民眾擺在重要的地位,認為民眾的事是不可怠慢的。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近處的人安居樂業,使遠方的人來歸附,就能天下無敵。他指出為政者「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等。

荀子繼承孔子和孟子的愛民思想,提出「平政愛民」的主張,他認為君與民的關係就如舟與水的關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必須做到平政愛民,才能有江山社稷的穩定。

唐太宗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的道德若是積的厚,則永遠令人懷念感佩;而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生活,則國家自然就鞏固安全了。」他提出「民為邦本」,並告誡群臣說:「立國,先須存民;國家富庶,先須百姓衣食有餘。民怨不除,乃國之大患,其它俱不足道。」他寬厚愛民,恭儉節用,制定了許多利民惠民措施,使國富民強,史稱「貞觀之治」。

二程的愛民思想講道:「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憂為本。」(《程氏文集》)治理國家的首要問題是民志定、民力足,民眾生活富足。提出為政者要「視民如傷」,就是把百姓當作受傷受痛苦的人一樣照顧,體現了對人民的愛護之深。

朱熹的愛民思想主要是「恤民」。朱熹認為治國的根本是得到民眾的擁護,作為為政者要愛民如子,體國恤民,興利除弊,正如他所說:「大抵守官且以廉勤愛民為先,其它事難預論」。

為政者要做到尊賢任賢,這是使國家仁政德治的保證。

實踐證明,為政者能否行「德政」關係到民心的向背。綜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的聖王明君和清官廉吏,都是道德仁厚,仁民愛物,視民如傷。只有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才是真正的為百姓造福,才能使民風正,萬事興,天下太平。

(【明慧網】節選)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明珠:真相幣詩十首
心瀾:中國現狀及未來走向
每日退黨團隊聲明精選(2009/05/12)
楊智慧等:有幸觀「神韻」心靈震撼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