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百年前的西部中國

傅國湧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28日訊】歷史就是這樣,這些一百年前的黑白照片在我面前打開了一個沒有裝飾的西部中國,透過一個外國記者的眼睛,我們可以重新回到1910年的西北,看到那些山川、城郭、人民,戈壁上的駝隊,草原上的羊群,寺院、廟宇、佛塔、教堂,集市、街道、驛站、烽火台和關隘……1910年1月15日,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首席記者莫理循從北京出發,火車到達河南,他就改為馬車或騎馬,一路西行,從西安到甘肅,進入新疆,走穿整個中國西部,深入中亞腹地。他除了給當時具有世界影響的《泰晤士報》發回去一系列報導,沿途還拍下了上千幅照片。拉開一百年的時間距離,等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照片時,或許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照片的無比珍貴,百年前的西部中國就這樣靜靜地橫亙在我們的眼前,星星峽、嘉峪關、哈密、伊犁……許多我們在紙上熟悉的地名,還有許多被廢棄的烽燧,殘缺的城牆、城門,荒蕪的河谷,沒有葉子的樹木,人跡稀少的道路,哨所外牆上的壁畫,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呈現出來的一切是那麼的蒼涼、遼闊,又是那麼的堅實。

在我看來,最具有穿透力的乃是出現在他鏡頭中的西部人民飽經苦難的面容,以及他們的眼神,那些風沙雕琢的老人的臉,阿克蘇河邊新娘的光腳丫,百年後仍能給我內心帶來一次次的震撼。橫穿西北中國,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從莫理循的鏡頭下,我看到的不只是百年前廣大的西北給男男女女們提供的生存環境,我同時看到他們生活在多樣化的信仰中,從甘肅一路西去,每個地方像樣的的建築常常都是與宗教有關的,佛教的寺院,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院,頂著十字架的天主教堂,關帝廟,文昌閣、龍王廟,道士、神父、喇嘛、基督徒、回教徒,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靈崇拜,在中國的西北部幾乎無處不在,這是世代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不能缺少的精神生活,也許只有在這裡面,他們才有可能找到生命的寄託,找到人生的慰藉。莫理循的鏡頭安靜地記錄了這一切。

作為一個澳大利亞人,莫理循對中國懷有特殊的感情,他渴望走遍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早在1894年他年輕時就曾獨自一人橫穿中國西南部,並寫下了一本出色的旅行記,由此而被《泰晤士報》聘為駐華記者。從1897年開始,他在中國的新聞生涯大致上經歷了維新運動以來的整個歷史過程,對於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每一進步他都深為關注,對於晚清新政、「預備立憲」等改革舉措,尤其寄予了希望。當他目睹西北邊陲要塞的防務形同虛設,漫不經心,曾大為感慨,為中國而著急。在烏魯木齊,在古城子的街頭,緊密挨在一起的商號,以及他們懸掛的廣告:蘇杭綢緞、京廣洋貨,讓我們百年後可以依稀感受到西北內陸城鎮當時的商業景象。當他把鏡頭對準這些繁榮的街市時,他的內心或許又有一種特別的欣慰。

他在萬里跋涉的路上,目光所及,不僅是那些不會說話的土地、山河、建築,也不僅是那些在艱難環境中生活著的人們,土生土長的男女老幼,或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或是來自北京的政治流放者。一路上他見到了許多傳教士、牧師、神父,他們的眼睛安詳而鎮定,這些人不遠萬里來到荒僻的中國西北傳播福音,給古老商路上的中國人帶來另一種新的信仰,他們興辦學校,幫助發展經濟,這些都是我們以往忽略或不重視的。在新疆,他見到了新聞同行,《京話日報》和《中華報》的創辦人彭翼仲,這位在中國報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報人,因為大膽敢言而得罪權貴,被羅織罪名,1907年流放到新疆,在一個官員家中做家庭教師。在他的鏡頭中,我們難得地看到了一代報人在流放地的生活。一位因支持義和團而被流放到那裡的王公載瀾,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與當地官員往還,並酷愛照相。因戊戌變法而被流放的大臣張蔭桓就沒有這麼幸運,1900年7月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太后下令將他處死,莫理循找到了他受死的那個菜園,鏡頭中只有空空的菜地,遠處的樹木、祠堂無言地沉默著。

他自述此次西北之行的初衷,就是想察看西部的商路和大中小學校,以增進對中國的認識。一旦踏上了西行之路,他關注的就遠不止這些。他有良好的職業訓練,有開闊的視野,對中國政情有深入的瞭解,對於中國融入世界主流文明抱有善意的期待,他的觀點一度曾和他服務的《泰晤士報》主筆政者有分歧,最終他的觀點被接受。他在涼州就發現有教會辦的學校,外觀是漂亮的西式建築。一路西行,他注意到了許多新事業在悄悄成長,出現在他眼前的鐵橋、教堂、織呢廠、郵政、諮議局、軍容整齊的新軍……這一切決不是西北大地上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代表著新的文明,新的開始。當他捕捉到這些新事業、新變化時,這個局外人的眼睛常常帶有一種溫情。

他是一個新聞記者,更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人,一個畢生關注中國的西方人,他用照相機把一百年前的西部中國保存了下來。要走進一百年前的中國,他的這些直接的鏡頭語言,或許比許多文字記錄的史料更來得可貴,也更為生動,更具有震撼力。這一年正處於清王朝崩潰的前夕,歷史的地平線下正在默默地孕育著巨大的變化,他記錄的就是巨變前西部中國的面貌。一百年來,西部到底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些黑白照片提供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參照系。@(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期待一個權利主導的「對話時代」
傅國湧:1933年的憲法討論
傅國湧:楊度感嘆蔣介石不稱帝
傅國湧:1906年:慈禧垂簾時代的憲政萌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