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容芬:飛向自由 — 馬漢茂先生十年祭

王容芬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6月10日訊】10年前的今天,馬漢茂先生走了。他是飛去的,像只小鳥,飛出囚窗,投入藍天。馬漢茂先生留在我心底的也是一幅笑向藍天的肖像,每次見到的他,都是這個樣子。但我沒有也不會想到,他最後會以這樣瀟灑的一飛,脫離軀殼。

馬漢茂先生不足一甲子的一生,遠遠超出一群人一百年的輝煌。他創建的北威州語言學院,今天已是中德文化交流的起跑線。他締造的衛禮賢翻譯中心,每一年都給德語讀者奉獻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在漢學領域內,他的研究重點是中國現代文學,專著、推介凡數百種。他組織翻譯出版當代中國作家和政論家的代表作,邀請他們訪德,舉辦讀書會。馮驥才、戴厚英、劉再復、張辛欣都是這樣介紹給德國讀者的。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暴出大冷門,法蘭克福書展急尋高行健著作德譯本,救火的是馬漢茂先生組織翻譯出版的《車站》、《靈山》。

馬漢茂先生更大的貢獻是在促進中國民主方面,尤其在六四血案之後,他舉辦聲討會、研討會,對媒體發表聲明、給德國官方和議會寫信。由此,他上了中共不許入境黑名單,這對於一個漢學家來說是最大的懲罰了,猶如化學家被剝奪了進實驗室的權利。他人生的最後10年,除了一兩次例外,再沒踏上那塊他摯愛和熟悉的土地。

馬漢茂先生熱心幫助六四後來到德國的中國人,重做實事,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申請研究項目,讓他們能繼續國內的工作。他在威騰的家,是中國人的中轉站,經常住著南來北往的中國人。還有外界不知的,馬漢茂先生對難民百姓的援助,讓他們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有一個自食其力的飯碗。波鴻的華人稱他為「馬先生」、「老馬」,在他們眼裡,他不是教授、學者,是一位親戚般的熟人。

馬漢茂走前幾個小時,還參加了波鴻大學紀念六四10週年的活動。轉眼六四20週年,馬漢茂先生離開我們也整整10年了,他與中國民主運動有著斬不斷的緣分,他與六四一起進入了史冊。

2009.6.8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容芬:六八年人--德國之聲台長側記
學者致胡錦濤公開信 籲設反人類罪法庭
王容芬:德國之聲借紀念六四為中共造勢
馬漢茂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通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