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國會選舉結束並未消弭派系歧見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30日電)領導親西方聯盟贏得黎巴嫩國會選舉的薩德.哈里里獲選接任總理的第二天,他的支持者即在首都貝魯特與什葉派組織艾瑪爾的追隨者爆發衝突,顯示國會選舉並未消弭派系歧見。

在7日的128席國會大選中,哈里里(Saad Hariri)領導的親西方聯盟贏得71席,以真主黨為首的親敘利亞在野聯盟獲得其餘57席。這次選舉57%的投票率也創下1975至91年內戰以來的最高紀錄。

分析家指出,正如貝魯特一家報紙所說,此一結果符合親西方聯盟樂觀者的最高希望,也讓敘利亞與伊朗支持的在野陣營悲觀者的最大憂慮成真。

在投票前,許多政界人士與外界觀察家一致預測,黎巴嫩兩大陣營得票率會相當接近,甚至可能產生雙方席次所差無幾而在表決時陷入僵局的國會。

令人意外的是,由於選民基礎已與2005年選舉時大不相同,儘管7日投票結果可說是親西方聯盟獲得大勝,但是選出的國會結構卻與上次十分相似。

分析家表示,另一個意外是,雖然政治情勢緊繃,黎巴嫩民眾也未忘懷去年的血腥街頭戰鬥,這次投票竟未發生嚴重暴力事件。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政黨似乎都已準備接受選舉結果。真主黨的電視台在投票日當晚實況轉播哈里里的勝選演說,並在官方宣布開票結果前就發布新聞快報,承認親西方聯盟贏得國會多數優勢。

與真主黨結盟的什葉派組織艾瑪爾領導人柏瑞(Nabih Berri)表示完全接受大選結果,並且恭賀對手勝選。

39歲的遜尼派領袖哈里里在勝選演說中低調指出,這次選舉沒有贏家或輸家,唯一的勝利者是民主與黎巴嫩。他同時表示希望與對手共同為黎巴嫩打拚。

儘管如此,貝魯特「使節報」(Al Safir)表示:「在4年沒有止境的國家危機之後,這次選舉又產生了分裂的國會。」

在黎巴嫩總統蘇雷曼27日任命哈里里為新總理後,86位國會議員投票支持通過此一任命。

分析家說,哈里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組成能夠正常運作的政府。即使在平和時期,籌組黎巴嫩內閣就是錯綜複雜的過程,因為需要顧及宗派與政治平衡。

在目前緊繃的政治氣氛下,組閣更加棘手。一個無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是在野陣營是否應當獲得1/3內閣職位而擁有「否決權」。

根據去年5月解決黎巴嫩危機的杜哈協議,真主黨及其盟友贏得此一讓步。但是多數聯盟領袖雖主張成立納入所有黨派的全國團結政府,他們業已表示不希望在野陣營擁有否決權而導致政府癱瘓。

在哈里里的追隨者協助艾瑪爾領袖柏瑞當選連任國會議長後,與親西方聯盟對立的艾瑪爾已支持哈里里出任總理。

分析家指出,真主黨旗下實力甚至超過黎巴嫩軍隊的民兵,可能是新總理的另一個絆腳石。要求對政府重大決定具有否決權的真主黨,堅持在以色列仍然構成威脅的情況下繼續擁有其武力。

但是哈里里在國會通過其總理提名前已會晤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表明真主黨須解散民兵或將他們納入黎巴嫩軍隊。

相關新聞
黎巴嫩國會選舉和平展開  選民踴躍投票
歡慶執政聯盟勝選 黎巴嫩人開香檳煙火齊放
黎巴嫩報紙:真主黨在國會大選遭重挫
黎巴嫩大選 親西方遜尼派大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