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三十八

四川彭縣金剛座捨利塔─印度古風再現中原

李昕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龍興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市區北大門,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叢林古剎。始建於東晉鹹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擴建寺院,武則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雲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詔號「龍興寺」。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廢寺為閒地,次年三月武宗駕崩宣宗繼位,大中二年(848年)預知禪師重建龍興寺。龍興寺歷來高僧輩出,素有「七佛勝地」,之美稱,享譽西蜀。

東晉時印度佛圖澄禪師、梁朝志公國師、唐代悟達國師、道因禪師、五代預知禪師、宋代圓悟國師、明代智中一天國師等都會在寺內駐過。唐、宋、元、明、清以來,香火興旺,久盛不衰。過去廟宇巍峨、香火旺盛,高塔聳立,古柏參天。

「佛塔」源自印度,音譯為「浮圖」,原是用來珍藏捨利之所。而「捨利」即是佛火化後形成的晶體狀顆粒,極為珍貴,所以只有珍藏有「捨利」的塔才能稱捨利寶塔。據佛經記載:骨火化後形成的叫白捨利,毛髮形成的叫黑捨利,肉形成的叫赤捨利。

彭州的「龍興捨利寶塔」,即珍藏供奉的是白捨利。四川彭縣的金剛寶座塔雖然建於清末,保持了印度此類佛塔的風格,是按照從印度取回的圖樣,仿印度加爾各答佛陀伽耶金剛寶座塔建造。塔座低矮,主塔高大,四塔矮小,莊嚴肅穆,美觀大方。

由塔座及五塔組成,每塔又分塔座、塔身和塔剎。五塔均建在正方形塔基上,正中為主塔,高25米,四隅小塔作護塔,高10米。塔身遍開小龕,每龕一佛,供奉佛像幾百餘尊,整個塔身呈現出精美的浮雕效果,體現著完全不同於中土建築的印度古風。塔基四周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

中共建政初期,龍興寺廟產被沒收,僧人被解散,寺廟改辦為彭縣第一中學。文革中寺廟設施遭徹底破壞。寶塔也殘破不堪。

1993年後,重建此塔。中心塔高達81米,與世界上其它金剛寶座式塔爭高。材料和以前不同,塔龕的紋樣也被簡化,失去當年古樸而純正的印度風韻。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卻極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建築,是中國偶數層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階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台基四周設有石欄,欄的四角有望柱,柱頭有雕刻的石獅像。
  • 中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兩座以大小分別,且都以「雁塔」為名的,西安市 」大小雁塔」,其不僅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古塔建築,在世界上也頗具名氣。」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時修建的。 相傳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經回來後,仿印度雁塔樣式修築的,故名為」雁塔」.................
  • 在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山上。五代後梁開平五年時(西元911年),在此處掘得一枚大錢,當時吳越國王錢弘認為此處是個吉祥寶地,即下令建造「大錢寺」。北宋年間,吳越王應延壽、贊寧兩位和尚之遊說,為鎮服洶湧的錢塘江潮而建造佛塔.................
  •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北、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岳寺」內,登封人慣稱它為「大塔寺」。嵩山,是我國古代建築精粹彙集之處,其中的244座古塔中,位居長老地位、被稱做「華夏第一塔」的「嵩岳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簷式磚塔』。
  • 素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少室山之北。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初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 495年)。唐初,因助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後來李世民大賜莊田建寺院,遂使少林寺成為第一名剎,當時有僧徒千餘人,僧房五千餘間。高僧眾多,大師雲集。
  • 「定州塔」有「中國寶塔之王」美稱,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
  • 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部,海拔925米的「鼓山」,因山巔有巨石如鼓,每逢風雨之際,顛簸激盪有聲而得名。位於山腰處的「湧泉寺」,前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風景秀麗,為福州五大禪寺之首。相傳因寺前有一口「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湧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非常獨特珍貴,價值連城。
  • 「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十八公里的霍山南麓,也是著名「霍泉」的發源地。寺創建於東漢建和元年(西元147年),初名「俱盧捨寺」,又名「育王塔院」,唐代改為「廣勝寺」。大歷四年(西元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西元1303年)發生地震,全寺毀壞後重建。所謂「廣勝」,就是「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之意。
  • 「白塔寺」就是坐落在北京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北側的「妙應寺」之俗稱。因塔身通體皆白,故俗稱為「白塔」。「妙應寺塔」除塔頂為銅製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貼磚,並塗刷白堊粉飾,光潔如玉,故又稱「玉塔」。銅製塔頂呈顯金色,與塔身顏色金白對比,看來氣氛崇高聖潔。全塔比例勻壯,氣勢雄渾。
  • 一座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四大叢林」之一的「棲霞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剎之一。位於江蘇南京東北17公里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攝山」。南朝時代,山中建有一座「棲霞精舍」,因而得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西元489年),是當時的隱士明僧紹,將住宅捐給交往密切的法度和尚改建為佛寺的。唐高宗時更名為「功德寺」,增建殿宇樓閣40餘間,極為壯觀宏偉,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