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盡頭聆聽各種可能

簡義明教授哈佛分享旅行音樂及文學

人氣 48
標籤:

【大紀元6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楊睿慈波士頓報導)在波士頓暖暖的夏日午後,哈佛東亞系訪問學者簡義明教授在校園一角與同學分享2006年在北歐參加音樂節的種種感動。來自成大台灣文學系的簡教授在言談中不斷釋放出對音樂及文化的熱情,並感性述說在親身參與東德小鎮音樂節TFF以及挪威最北邊的Riddu Riddu音樂節後,對台灣音樂的反思。

首先,簡教授從德國TFF音樂節談起。TFF是Tanz & Folk Festival的縮寫,原為民族慶典,現今則發展成以世界音樂為主軸的音樂節。簡教授除了從音樂節中聆聽到好音樂,接收到更多的是那三天來種種小細節所帶給他的衝擊與震撼。如一家大小不分年齡共襄盛舉的畫面、小鎮居民自費參與的支持表現、隨著路邊歌謠的翩翩起舞等等,都在展現歐洲多元文化下的高度包容性。

然而,簡教授強調在這樣異質性高且具豐富創造力的音樂土壤所培育出來的耳朵,自然也就比起單調口味所餵養的聆聽者有著反省與判斷的意志。這樣的音樂節也才更能反應社會文化與音樂的鏈結。

而Riddu Riddu音樂節民族色彩較為濃厚。原為位於挪威北海岸的薩米族人(Sami)所舉辦的一場民族認同活動,十五年後則擴展至對世界原住民族文化瞭解的盛會。簡教授表示這個音樂所涵蓋的已經超出音樂意念以外,囊擴了社會議題、世代文化衝擊以及部落傳統和語言保存等須關懷的文化問題。這場音樂節雖因位置關係,不若TFF可以吸引人潮,但小小的Riddu Riddu音樂節已發揮其最大效益: 讓薩米族人找到自己。

相對於台灣的音樂文化,簡教授表示擔憂,從音樂選擇中呈現的文化態度過度一致,缺乏判斷力的耳朵未免錯過音樂的可能性了。

座談會的最後,簡教授也列舉部份台灣的世界音樂創作,希望能被大家聽到,如2005年金曲獎的大贏家,以客家語創作的林生祥專輯。簡教授更大力推薦同學若有機會,應親身參與歐洲音樂節,或是返台時支持台灣大大樹音樂所舉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從中重新聆聽音樂的可能,大大樹音樂網站: http://www.treesmusic.com/。◇


德國TFF音樂節中,初次見面便隨興合奏風笛的民眾。(簡義明教授提供)


挪威Riddu Riddu音樂節中,強烈民族風格的表演者。(簡義明教授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阿嬌重慶登台幾度哽咽 傳出場費高達30萬
幸福北海岸 聽海音樂節
南加簡訊
恆春國際民謠音樂節 網路廣告CF徵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