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下為什麼不會工作?(2)

石田淳

標籤:

4.讓所有的績效都提升到最大限度

因為行為分析是奠基在行為的研究之上,所以不管是在任何場所所發生的任何行為都適用這個原理。也就是說,行為分析無關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從單純的勞動到專業性很高的技術職等,甚至是對動腦搞創意、做研究的工作,行為分析也可以發揮其管理的效果。

不問企業的規模、員工的人數,從大企業到個人事業體,行為分析管理法都可以讓所有的商業績效提升到最大限度。因此不論公司的員工是五個人還是五百個人,行為分析都可以為企業帶來同等的效果。

5.營造快樂的職場

讓部下在符合他需求、符合他工作動機的條件下工作,任何人的工作績效都可以提升。反之,工作機效就會下降。對此相信沒有人會提出反駁。因此,只要給予員工可以享受工作的需求及賦予員工工作的動機,每位員工就會自動自發為提高工作績效而努力。
 
只可惜大多數日本人的想法是「不能把快樂帶進工作」,即使是參加奧運也一樣,日本選手都是以苦行僧的態度面對比賽。一直到這幾年才有人敢發言表示「我期待比賽」,或者是用其它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

日本人很少有人會想到享受工作、期待職責,因為一提到快樂工作,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還沒有發揮實力。

我所謂的「快樂」,並不是要員工偷懶、蹺班,而是建議企業要建立一個可以讓員工享受工作,並讓員工自動自發表現的系統。引進行為分析就可以實現這個建議。

即使是被時間及貨量追著跑的生產線作業,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讓員工自動自發投入工作。引進了行為分析的工廠,就可以讓員工們以玩遊戲的感覺在競賽中提高彼此的業績。這種例子真的多地不勝枚舉。

知道此事後的經營陣群,即努力增加員工們的工作樂趣。因為員工越享受工作的樂趣業績就越成長。
我們日本人總認為快樂和工作是兩條永遠不會有交集的平行線,所以有人下意識就否定了行為分析。

不過,這種誤解應該會逐漸消除了。因為只要體會到和自己的工作有直接關係的樂趣之後,就能夠戲劇化地改善品質、產能、服務、成本等等。日本人原本就具有極高的目標達成力,只要再正確地瞭解行為分析的結構,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藉著天生的團結力量及工作集中力讓業績成長。

6.提升職場、家庭、團體的和諧關係

應用行為分析也可以提升親子教育的成效。既然把焦點放在人的行為上,不論是在職場或是在家庭都能發揮效果乃自明之理(是理所當然的)。

我公司的幹部為了要讓兒子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就用了行為分析管理法。如果兒子早晚都有刷牙就各給一張貼紙,結果客廳的月曆上,每天都貼上了兩張貼紙。兒子看到貼紙,就知道父母親在誇讚自己。如果糊里糊塗晚上忘了刷牙,就只能得到一張貼紙,月曆上很明顯就有一處沒刷牙的空白欄。聽說他兒子為此事還會懊惱很久。

基於教育的觀點,公司這位幹部並沒有以具體的禮物做為獎賞,只是給予貼頭,偶爾再用口頭誇讚,但是兒子仍然養成了刷牙的好習慣,這就是行為分析的勝利。

所以使用行為分析,也可以讓教養孩子變得很容易。它不但可以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還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只要在你所期待的行為上多加一點樂趣,任何人都會想要動一動。

7.是種公開的系統

行為分析不是讓某個人改變行為就交差的詐術,所以運用行為分析不需要耍把戲,更不需要偷偷摸摸。引進行為分析的企業可以在公司內公開行為分析的原理,因為讓部下知道並不會對公司造成任何的損失。

現在就介紹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引進行為分析之後,不但上司會影響部下績效,部下也影響上司的績效。由此可見,不管使用者的地位如何、頭銜如何,行為分析的原理都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增強(Reinforce)是針對行為做強化,所以由誰來做不是問題。

總之,做了公司所期待動作的人就一定會受到增強。如此一來,行為分析就等同對整個組織發揮作用了。也就是說,所有的員工都能夠藉由改善績效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東西。相信所有的員工對這個事實應該都不會有怨言吧!

行為分析是改變他人績效唯一的方法,因為它能夠讓所有的員工一邊享受工作,一邊提升彼此的績效。實踐行為分析管理法,不需要和管理階層秘密計劃進行,全都公開成效反而會更好。因為這是一種把焦點放在行為之上的管理方法,所以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到評估,事實上大家彼此都瞭解。@ 

摘 自 《原來這樣做才有效》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你也可以是出色的將領與參謀(7)
前中國新聞署署長透露:六四前紫陽開家庭會議準備坐牢
部下為什麼不會工作?(1)
退休生活:什麼時候領退休金最划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