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草》序

書序:雪泥鴻爪憶故園

文╱朱一雄
【字號】    
   標籤: tags:

我開始寫「思鄉草」遠在50年代,那時我們全家住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

「思鄉草」每一篇都很短,只有一兩千個字。那是應一家華僑的中文報紙副刊編輯的要求才寫的。我沒有每天都寫,大概是一周一兩篇,好像專欄的文章,有許多人愛讀。可惜登了不久,華僑社會有人散布謠言,說是有鼓勵華僑回大陸的嫌疑,就不許我再發表我思念家鄉的散文。

其實當時的馬尼拉市前後只有三個江陰出生的人。第一個是東門的吳研因。他派來馬尼拉名義是視察華僑學校的教育專員。第二個是南門的邢光祖,他是中央社的特派記者,也是一家華僑報紙的編輯。第三個就是我,出生在北門的朱一雄,華僑學校的教員。

文章既不能發表,我亦不再寫我的「思鄉草」。那些發表過的我剪下收藏,後來我們幾次搬家,竟把這些剪報丟失了。到了美國,住在薛那度亞的山鄉三十多年。除掉寫了五十多篇的「草葉堂隨筆」,又開始寫「思鄉草」。「草葉堂隨筆」陸續在上海、台北、馬尼拉的報紙發表。因為我寫的是美國山鄉的生活,大家都覺得有趣。至於「思鄉草」的文章,只限於我的家鄉,又是幾十年以前的舊事,就沒有機會和讀者見面。

我所思的鄉是我的鄉,是我兒時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當然內容全是往昔,又多半是紀念生我育我的父母和哥哥姊姊的緣故才寫的。到今天,只有我的小姊姊和弟弟在世,其他的都早入黃泉,沒有在人間留下什麼蹤跡。所以我寫這些文章無非是要讓人們知道這些影響我整個人生的人,他們的靈魂何等的美麗,他們的苦難何等的深沉。

「草葉堂隨筆」裡,仍有許多我思念家鄉的意念。朋友們看到我們山鄉的園地有十多棵大楓樹,曾經建議我用「丹楓」為堂名,寫在我的書畫作品上。他們說我從前在國內抗戰期間發表了許多木刻版畫署名為「丹鋒」。「丹鋒」和「丹楓」發音相同,應該很合適。可是我覺得「丹楓」兩個字似乎太平常,也許已經有人用過。園子裏野草叢生,每一片草葉都有它們的特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正好是我住處的寫照。因此我決定用「草葉」為堂名,而我的隨筆亦都是寫這「草葉堂」的故事,我和「草葉堂」的悲歡離合。

如今「草葉堂」已經成為廢墟,成為歷史的一頁。滄海桑田,一切都已消失。我希望能靠這本小冊子,在世上為「草葉堂」留下些痕跡。

美國朋友聽到我的「草葉堂隨筆」在台北印刷出版,全書都是中文,非常失望。他們希望我把它譯成英文。但願我雖老邁,仍盼望在不久可以由我完成英譯,給更多的人知道「草葉堂」的往昔。◇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生命的終站,也是作者回顧人生的起點,這是本書原文書名《沒有終點的人生》之由來。藉由父子的深入對談,我看到生生不息的輪替與綿延不斷的傳承。這股生命力,不會因時間流逝與形體消失而削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盡」這句話,也巧合地在此相互印證。
  • 今天風和日麗,我們坐在槭樹下的沙發上,周遭有兩隻鴨子呱呱叫。牠們是院子裡的新客,正小心翼翼地在庭院裡偵察地形。這段日子以來,小貓成長茁壯,而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壯,牠滿場追著小鴨跑。但我們在庭院聊天的聲音給牠們一種安全感,所以鴨子還是往我們身邊靠。
  • 觸電般頭髮、睿智的目光和E=mc2方程式,是他的註冊商標,科學奇葩20世紀的物理大師——愛因斯坦,由於私人珍貴檔案文獻解密公開,以及多位學者參與評閱修正,得以一窺最趨近真實生活面的偉人傳記。一般偉人傳記大都述說其豐功偉業和光鮮亮麗的生活情景,這本書雖為傳記,實為近代物理史。
  • 愛因斯坦的思考實驗像拋進量子力學大殿堂的手榴彈,沒能對宏偉建築產生太大損害。事實上,這些思考實驗幫忙試煉量子力學,讓人更瞭解它的意義。
  • 生命閃耀令人讚歎的光彩時,總是發生在智慧解開困惑的當下。智慧是超越成見、包容異類和洞察妙理的能力,而困惑是心靈陷入昏昧漩渦時的感受,論其原因,有時候是事物的道理十分曲折幽微,有時候卻是自己內心設下莫名的偏差認定,以致於面對真相依舊大惑不解,甚至刻意抹煞它的存在。
  • 我要告訴你,自認不適合為人父的我,何以開始質疑自己對養兒育女所抱持的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我說我是在加勒比海開始重新思考這件事,想必你也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那是我轉入新生物學的啟蒙地。事實上,我的省思還是一次不幸的摩托車意外事件引發的。
  • 《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作者是兩位成長時期拒絕上學(本書稱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們在成人後寫出孩童時代拒學的心情、在家的過程及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歷程與誠實的反思值得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 但是,「選擇」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容易讓去上學及曾經去上學的人們來接受不登校一事。靠著使用「選擇」這個名詞變成擁有不否定學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權利。能夠認同「學校錯了」這樣過於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說「因為我和學校不合,所以請讓我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的話,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認同。
  •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及書中的七章目錄標題,就不想閱讀。不只是我,恐怕大部分從事安寧療護,實際在第一線照顧臨終病人,且受過較完整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員,也都不想讀此書。
  • 心理治療師常誤以為,赤裸裸的死亡焦慮不是針對死亡而來,而是掩蓋其他問題的幌子。珍妮佛的情況就是一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