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銅獎得主︰從平淡中見真功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9月24日訊】(大紀元紐約記者站報導)第二屆新唐人「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9月20、21日在紐約曼哈頓哈德遜河61碼頭「燈塔」(The Light House)舉行。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菜五大菜系的廚師們同台競技,切磋交流,為弘揚與回歸中國菜傳統,共襄盛舉。從法國巴黎來紐約參賽的粵菜師傅黃永權在採訪中娓娓道來自己走入廚師行業的經歷,以及對傳統粵菜理念的堅持,他說,把最簡單、最平常的東西做到最好品質,最合乎自然。

黃永權出生於廚師世家,從祖父輩開始,到父親和叔叔,直到他這一代都是在做廚師。他介紹自己原籍是香港人,在巴黎生活了30年,並在那裏經營自己的餐館,也做主廚。

黃永權說,做廚師這一行不容易。他透露自己從不願承擔廚師的辛勞,到自己毅然選擇這條路,中間也有一段心路歷程。

他說︰「以前在香港的時候,早上我去賣點心、燒賣,半工半讀。賣點心早上5點半就要起床,做點心則是早上3點就要起來、做烤鴨的4點鐘就要起床,那時我就不想做廚師。」

後來想進廚房工作,源於一次終生難忘的經歷。他說:「一天晚上回家,要找東西吃,打開櫃子一看,魚啊、菜啊,全部都只剩下一點點,根本就沒有辦法吃。我父親很厲害,全部一堆煮在一起,加通心粉煮出來一大碗,供我們家裏3、4個人吃。很好吃。到現在這麼久了我還記得。」

「後來想進廚房,就是這個原因,到現在我自己也是一樣,喜歡研究這些變化。做廚師的手好像在變魔術一樣,哪些東西怎麼樣,要怎麼搭配,每種食物要怎麼變化,也許有五、六十種,甚至七、八十種。就是看廚師怎麼樣去變化。我們廣東有一句話:敬業樂業。我很喜歡去研究。」

「20年前我認識一位老人家,他六十幾歲,他做廚師已經很久了,四、五十年了,六十幾歲他還去學彫花。我們做廚師的都是要做到老、學到老。」

黃永權還介紹了他做廚師的心得︰要專精。他說︰「站在廚房裡一天,就好像一位飛機機長、一位船長一樣,要盡責到最後。」

他還透露,看見自己不會做的菜就一定要去學。「以前曾經看過一道菜,研究怎麼做,不停的去研究,一個星期將近十天的時間,每天都在研究它,每天都在做。」

黃永權在初賽中的自選菜是「蒜子干貝」,在決賽中的自選菜是「蠔油牛肉」、「滑蛋蝦仁」。之所以如此選擇,他透露原因是希望接受自我挑戰,在比賽中把最平淡的東西做到最好品質,也最合乎自然。

他說,「蠔油牛肉」,一般都是用蘇打粉碾的,但是比賽中不會用它。沒有了蘇打粉,自己需要想想,怎麼用旁邊的原料去做。另外,「蠔油牛肉」沒有指定要配什麼東西。這道菜裡面煮得是很普通的東西,但是成品呈現出來的時候,造型可以變化很大。比如,「我用一條大一點的黃瓜,做了個蝦頭和蝦尾,滑蛋蝦仁的部份做蝦身,就成了一個蝦的形狀,不用去雕龍雕鳳,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造型。」

他說,「蒜子干貝」,一般人煮干貝的時候,用水來煮,但是他會用一般的蒜子的水煮,體現「蒜子干貝」的主題。

「有人講雞蛋做起來很簡單,其實最容易的東西是最難做的。今天比賽我就是想拿這個東西出去,把簡單的東西弄到最後,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把最簡單、最平常的東西做到最好的品質,做出最自然的效果。」

黃永權說,傳統中國菜的食材大多是家常便菜,愈平常的東西做起來就愈困難。「如果你能夠把最簡單的東西搬上來弄到最好,像我老爸一樣,他能夠把零零碎碎的東西做出一大碗熱騰騰的通心粉出來。」

「我有一段時期覺得人生煩悶,好像不認同自己父親的做法,就是那些老一套方法,等自己跑出去在外面碰釘子的時候,才想到他沒有錯。所以我今天能夠得到這個,真的要感謝我老爸。」

黃永權最後表示,新唐人廚技比賽,給大家提供交流的機會,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世界各地)不同地方使用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來這裡就有機會)看看情形怎麼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 獲獎名單揭曉
一睹魯菜組銅獎得主鄭澤的風采
一睹川菜組銀獎得主蔣永毅的風采
一睹川菜組銀獎得主劉梓民的風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