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醫生隨筆】身在苦中和身在福中

人氣 4

【大紀元9月26日訊】做醫生的特別是做心理醫生的人,最擔心病人因為自己的種族、信仰、性別、年齡、經濟地位等方面與病人不同,而使病人產生不信任甚至敵意。前不久,筆者就遇到了這樣的事。

  病人是一位50多歲的黑人女性。按照慣例,筆者請她講為甚麼來看心理醫生。在通常情況下,病人聽到這個問題就會講來看病的原因。但她的反應卻是,「難道你不知道我的生活很不幸嗎?是呀,你怎麼能理解呢? 你又沒過過窮日子……」

  這位病人不知道的是,她的醫生是過過窮日子的。筆者六十年代中期生在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難。小時候,只是在生病時才有雞蛋吃。那時幼稚的想法,是為了能吃到雞蛋而盼著自己生病。上小學時課本裡講「爹親娘親不如黨的恩情親」,「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 」等等, 所以自己還覺得自己的「好日子」要感謝黨的恩情。

  上大學後英語成為必修課,自己學了英語,也自然而然的開始瞭解西方、美國社會的生活、文化、政治和歷史。這一瞭解,才發現自己受騙了,原來世界上受苦的人是中國人自己。

  來到美國後發現,生活的苦會無止境的。吃飽穿暖的問題解決了,雞蛋可以天天吃了甚至吃膩了不想吃了。然後呢?車子、房子、家庭、工作,問題煩惱還是一大堆。

  做醫生後接觸治療了許多接受美國政府救濟的病人,他們因各種原因不工作或失去工作,所以依賴政府救濟。雖然因為有食品券(Food Stamp)可以免費購買食品,有基本生活費用和免費醫療,許多人還是因生活不如意而焦躁憂鬱。

  如果說這些人因為經濟拮据而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看心理醫生的還有經濟條件很好、可還是煩惱的不行的人。在別人看來,他們有錢,有吃有喝有玩有樂,蠻不錯的,沒有必要不開心。可是有了眼前的物質生活,他們卻還是或者對過去耿耿於懷,或者對現狀不滿,或者是擔心將來,擔心失去甚麼。  

  英語有一句俗語,是關於半杯水的。它問杯子是半杯空或半滿的(Is the glas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樂觀的人說杯子是半滿的,悲觀的人說杯子是半空的。換句話說,前者可能身在苦中不覺苦,而後者會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方醫生隨筆】他為甚麼這麼憂郁?
【方醫生隨筆】每天祈禱為甚麼還極度恐慌?
賓州發現大量鋰資源
費爾芒特公園年度「西園藝術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