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茲堡G20形塑全球經濟新秩序新框架

標籤:

【大紀元9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26日專電)在伊朗核問題陰影下,20國峰會昨天落幕,G20將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機制,金磚四國影響力再增,而調整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決策權,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成為贏家。

一場金融風暴,從華盛頓、倫敦到匹茲堡,全球經濟從劇痛、衰退到回穩,一年下來,匹茲堡G20終於落實倫敦峰會路線圖,在推動經濟復甦、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金融監管制度等方面,獲致進展。

這場金融危機也讓美國和歐洲國家,不得不正視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存在與聲音,不得不在國際經濟決策權做出讓步。

G20從多邊論壇性質取代行之多年的G7及G8,成為永久性國際經濟組織,分享「富人集團」決策權;先進國家也將讓出IMF至少5%額度權給新興國家,在世銀的投票權將轉移至少3%給新興國家。

雖然讓出國際貨幣基金額度未達中國所要的7%,但若非這場金融危機,歐、美已開發國家可能依舊以拖待變。

金融風暴同時反映各國實力消長,美國主導全球經濟的角色受到挑戰,歐洲地位滑落,這也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再強調的新世界、新秩序、新經濟框架;而從G8走到G20,從調整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決策權,更突顯各方較勁後的妥協結果。

G20成員國除了八大工業國家之外,還有中國、印度、巴西、阿根廷、澳洲、印尼、南韓、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及歐盟。

近來在國際間影響力漸增的金磚四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全納入全球經濟決策體系;中、印等國加入後,日本更不再是唯一的亞洲代表,權力遭到稀釋,滋味想必不好受。

不過,象徵全球85%經濟產出、2/3人口數的G20,成為常設國際經濟平台後,必須機制化,賦予執行權利,諸如設立秘書處,才能發揮更實質功效;另外如何與國際貨幣基金、世銀等機構協調處理全球財經問題,也還有一段漫長磨合期。

國際貨幣基金計劃在2011年1月前將就讓出的5%額度權進行談判,屆時分配情形能否公平,又會是另一個難題。

或許是峰會大贏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後連記者會都不開了,直接打道回府,回北京主持即將來到的中共建政60週年。

但主持峰會的奧巴馬也成功利用匹茲堡舞台,讓各國承諾不會中止振興措施,共同承擔挽救全球金融風暴責任。

相關新聞
澳總理陸克文抵達匹茲堡參加G20峰會
伊朗秘密核設施曝光 G20峰會臨時變焦
G20峰會匹茲堡登場 維安規模再度緊繃
G20峰會公報暨可能成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