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京城:「雅游之所」 琉璃廠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滿漢分城而居」,漢人遷至外城,琉璃廠位於外城西部,許多漢族的官員也居住在附近,後來,在琉璃廠周圍又建立了全國各地的會館,因此,趕考的舉子、當地的文人和一些當官的經常聚集在琉璃廠一帶逛書市,漸漸地,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也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裡設攤、建室、出售各類藏書。這裡便成了文人雅士們喜歡逛的「京都雅游之所」。

清乾隆時開始修纂《四庫全書》,參與編纂的人員為了考證典故,詳列書目,常常往返琉璃廠訪書購書,探討學問。由此琉璃廠在當時成為眾多學子們心馳神往之處,大家紛紛趨之若鶩,成就了琉璃廠繁榮的盛況。

這裡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其他經營金石碑刻、文房四寶、古玩字畫等店舖也紛紛在此開張,琉璃廠成為成為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豐富的各類書籍、方便的閱讀和選購條件吸引著更多的文人墨客、學者、舉子光顧。

琉璃廠薈萃了一百多家書店、字畫店和古玩店等老字號,如榮寶齋、槐蔭山房、古藝齋、萃珍齋、萃文閣、一得閣、博古齋、戴月軒、李福壽筆莊等。其中以榮寶齋字畫店最為著名。

「榮寶齋」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以前叫「松竹齋」,光緒年間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起初,榮寶齋經營的範圍有3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面、裝裱好的喜壽屏聯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筆架等文房用品與各種文玩;三是書畫篆刻家的筆單。

後來,由於質量高、信譽好,名聲也越來越大。此外,「榮室齋」的絕技「木板水印」更是蜚聲中外,「木板水印」是一種古老的手工印刷技術,製出來的畫幾可亂真,這是當今任何印刷技術都無可比擬的。

自清乾隆時期以來,京城的人們都知道「琉璃廠」,這條古樸、典雅的街道聚集著眾多的古舊書籍、文玩古董、碑帖字畫、文房四寶、篆刻用品和中西樂器,那些老字號因其悠久的歷史而散發出古遠的韻味,也為京城增添了一份文化古韻。@*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小巷,北京的胡同大部份形成於的元、明、清三個朝代,圍繞在紫禁城周圍,數目浩繁有幾千條。胡同這種古老街道也成為京城獨有的特色和民俗文化,為京城一景。
  • 遍佈全城的四合院─京城人的民居,是中國民居建築的範例,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
  • 廟會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而北京的廟會尤為著名,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並且歷史悠久,相傳起始於遼代,但未被證實。最早有記載的是元代白雲觀廟會,明清時期北京的廟會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京城內外的各大寺院均有各自特色的廟會.............
  •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傳統民居,也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漫步在京城幽深曲折的胡同裡,兩邊是或直或曲或寬或窄,且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大門,大小不等,裝飾各異,真是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情。
  • 自元朝定都北京,便開始修葺京城,所以京城的古城牆創建於元,而形成在明代。當時元代城牆有11個城門,明代初期,劉伯溫修建北京城時,將原來的11座城門改成了9 座: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即聞名於京城的「都城九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九城」。
  • 中國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風俗和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也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包、侗族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等等。而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民族,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則是一種形似船狀的「船形屋」。
  • 明成祖要求角樓要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工匠們一籌莫展...
  • 據說,北京城是一座「八臂哪吒城」,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與明朝的著名謀士劉伯溫有關。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炆繼位,即明惠帝。後來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在北京發動「靖難之變」,四年後奪取皇位,即明成祖。
  • 胡同原為蒙族語,即小街巷。胡同稱呼始於元代,多數的這些小巷在元、明和清朝的時候被建造,北京胡同是明清的典型民居..................
  • 「柳塘蓮蒲路迢迢,小憩渾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斷,晚風吹過步糧橋。」這是清代李靜山讚譽北京什剎海夏季風情的一首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