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楚懷王在位時,屈原擔任左徒,他學識淵博,記憶力強,對外熟悉與各諸侯國的外交往來事務,對內輔佐楚懷王制定政令,因此深受楚懷王信任。
屈原堅貞不屈的精神,秉承了中華民族捨生取義的傳統精神,是對國家之忠,對百姓之義,這種忠義之舉永遠光耀古今。
布市2010端午龍舟賽 各族裔同慶
由澳洲昆士蘭客家會所主辦的「2010端午龍舟賽多元文化節」活動,於6月13日在布里斯本森林湖舉行。
在很久以前,有一村莊的人道德敗壞,世風日下,無惡不作,所以神決定要滅掉這裏的人......
說到端午節,人們一定會樂此不疲的談論有關粽子云云,比較著名的有棕葉粽、竹箬粽、蘆葉粽、槲葉粽和灰湯粽,它們的形狀不一,但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宗這個字,其實是粽字的諧音,也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概念和中華文化的情感和意緒,更是提煉了粽子的精華,少之,粽子也只不過是一塊糯米團罷。這種文化與民族記憶相連的情節,更是中國人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默默懷念的方式。
一年一度端午節,家家戶戶忙不歇。誰念當年屈子悲,丹心一片向誰說。
端午節,一個終於變成公眾假日的傳統節日,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紀念「人」的節日,在這樣一個日子,粽子已經退化為一個符號,而我更願意順流而上,在神思遐想中想起屈原投江自盡的悲天憫人,想起今日中國的另一種官員和正在被「監視居住」的小女子鄧玉嬌。
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佩香囊...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端午節又到了,我們都知道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可我們能真正理解屈原是怎樣的愛國情懷嗎?當他為官時,積極為富民、強國努力,反而得罪了統治者,受排擠和迫害被流放也仍然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寫下許多流芳千古的作品令後人傳頌,當自己的國家面臨滅亡時,抱著一顆與國家共存亡之心,投汨羅江而死,留下千古美名。
皇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張羽良:夏之盛典——端午節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早自周代的時候,五月五日就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掛在身上,或者以香蒲葉燒熱水洗澡,來達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纏身的作用。
黃曆五月五日端午節與新年、中秋節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裏,是一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五節」、「端陽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則為端五,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所以又叫做重五。黃曆是以天干紀年,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在台灣,端午節有個習俗叫「打午時水」。什麼是午時水呢?就是指端午節中午從井裡打來的水。據說把午時水拿來泡茶、釀酒,都會特別香醇可口。而經常生飲午時水,則具有治病的奇效。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意思是說喝一口午時水,能勝過吃三年的補藥。
神奇的端午「午時水」
端午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五月是夏季之首,亦有「毒月」、「惡月」的別稱,炎熱夏季蚊吶孳生,易於流傳瘟疫疾病,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配戴香包、飲雄黃酒、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達到除瘟辟疾的目的。
民國28年,對日抗戰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談起中國的文學創作,唐朝的詩、宋朝的詞與元朝的曲,都自成一代表性文體,為中華文化注入繽紛亮麗的色彩,更在世界文學舞台上散發出璀璨的光芒。值此詩人節前夕,就讓我們以愛國這個主題,擷選幾位人物為代表,來緬懷與重溫他們愛國的事蹟和詩詞精選,也讓我們懂得更加珍惜,中國人第一個能真正實施自由民主政治的國度 ─ 寶島台灣。
台東縣鹿野鄉永安村至今仍流傳端午節取「午時水」的習俗,今天上午十一時過後,全村總動員,在乩童帶領下,老老少少三百多位村民排成人龍,從村內的靈泉─玉龍泉以接駁方式取午時水,相傳午時水專治各式皮膚病,沒病的保平安。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臣屈原的節日。相傳在2,000多年前,中國愛國詩人屈原爲了力諫君主而自溺於汨羅江。鄉民爲了拯救屈原的身體,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子投進江中,以免魚蝦啄食屈原的身體。自此以後,賽龍舟成爲了端午節的習俗。
粽子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配料原則有甜、鹹之分,再以碧綠的箬葉或竹葉裹粽,煮熟後的清香味,足以令人食指大動。
端午節的習俗,如同其來由和傳說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歸納出以下幾點: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的傳說,一般來源於民間,都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當時朝中奸臣當道,他受讒言所害,被謫江南。由於他愁懷滿腔,最後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殉國而死。附近的村民因未能尋獲他的屍首,為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嚇跑魚蝦;又用棕葉包一些米飯,造成粽子,投到江裡餵給魚蝦,希望屈原的軀體不受損害。
每年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俗稱「端陽」,或稱「午日」。想到端午節對饕客來說,最期盼的莫過於吃粽子了。粽子的起源乃溯自戰國時代楚國忠臣屈原,因奸佞小人一再陷害而被貶到江南;屈原被貶後,憂國憂民之心更切,以詩文表達他滿腔的愛國熱忱,試圖打動楚襄王的心;然而迷於奸臣讒言的楚襄王,依然無動於衷。之後,屈原面對國土被秦國侵占,秦兵到處為非作歹,傷心悲慟不已,因而選擇在黃曆五月五日那天,自抱石頭而沉下汨羅江內,悲壯地結束了他的生命。
黃曆五月初五為是「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端午亦稱「端五」,是因為「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民俗民風
    共有約 53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