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论战”的意义

赵牧

人气 5
标签:

一场有关核酸的论战引人关注。有人在网上把那些赞美核酸的科学家的大名一一贴了上去,并称之为又一惊人的“学术腐败”;与此同时,那些斥责“核酸神话”的科学家则被称为“社会的良知”。有关核酸的知识于我太过艰深,一般常识尚不能帮助我判断其真伪。不过,我至少认为论战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它涉及的内容越复杂艰深,就越是如此。

这场论战使我思索的问题是:在一个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社会中,怎样才能把像天书一样的“科学发现”迅速转化成普通人都能正确理解的常识?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但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彻底摆脱名利的羁绊是不现实的,仅仅要求他们“为真理而献身”也是不现实的。布鲁诺被烧死几百年后,有个西方科学史家曾叹道:为了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学说,就上了火刑柱,这值吗?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有这样深刻的疑问。而在罗马教廷的淫威下,伽利略后来确实放弃了“日心说”。

在历史上,科学家向权贵献媚或被迫屈服的事并不少见。二战前,德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公然发表联合宣言支持纳粹;文革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被“四人帮”纠集起来,也发动过一场可笑的围剿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闹剧。在这个地球上,虽然也出现过阿基米德,屠刀已架在脖子上,还从容地要求刽子手延缓片刻,让他把几何题演算完,但这样的科学家能有几个?

有关核酸的作用迟早也会成为常识。但它成为常识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要取决于法律能否保证一切学术论战自由公开地进行。

这也是在围绕核酸的论战中,我对“阴谋说”(指国外某种不明势力破坏中国的核酸生产研究)的出现甚感兴趣的原因。既然如此,那就得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阴谋”的存在,而且首先要令人信服地证明核酸的研究开发对于人体健康的价值,从而证明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阴谋”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可能存在。但不论什么“阴谋”,其得逞的前提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某些特定对象或公众的不知情。所以,揭露任何阴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制度上保证信息公开、意见公开。

90年代的“邱氏鼠药案”名震中国,当年为“邱氏鼠药”鉴定合格的难道不也是科学机构吗?这样的机构又该为邱氏鼠药的遗祸承担什么责任?一个有趣又不该遗忘的故事是,当法院终于判决5名科学家胜诉后,邱氏鼠药的制造者邱满囤走出法庭后说:“今天是老鼠的节日。”由于邱氏鼠药中含有不允许使用的剧毒化学物质,由于这已经是广为传播的常识,所以人们也就很容易判断谁是“老鼠”。

“学术腐败”也未必就是于今为烈。50年代,有科学家为迎合大跃进的狂热曾说,“亩产万斤”在科学上讲是完全可能的。与此相比,核酸的神话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想想这样的科学论证放在今天还能欺骗多少人,就知法律确保公民的学术讨论自由,其作用是何等巨大。明白这个道理,就知诸如围绕核酸论战之最有价值的所在了。

不久前围绕中国股市的论战,其实比围绕核酸的论战更为惊心动魄,也更能说明学术讨论自由的重大意义。感谢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公众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容易了解任何重大论战的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容易看出,谁在打着各种漂亮的旗号以售其私。公众也因此更容易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2001/03/07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 《北京观察》核酸之争 (3/2/2001)    
  • 质疑中国核酸产品 《南方周末》又遭恶意收购 (3/2/2001)    
  • “上面”是谁?抓住高价收买《南方周末》的神秘的手 (2/25/2001)    
  • 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2/25/2001)    
  • 《南方周末》被神秘收购 报社决定大量加印 (2/25/2001)    
  • 中国基因专家质疑“基因食品” (2/6/2001)    
  • “珍奥核酸”的骗局与薄熙来其人 (1/30/2001)    
  • 服用核酸对健康无益 (1/17/2001)    
  • 人类源起澳洲–澳科学家最新发现 (1/10/2001)    
  • 验癌新技术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获突破 (12/9/2000)    
  • 考古学家以基因检测 为法老王验明正身 (11/9/2000)
  • 相关新闻
    人类源起澳洲--澳科学家最新发现
    服用核酸对健康无益
    “珍奥核酸”的骗局与薄熙来其人
    中国基因专家质疑“基因食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