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論戰”的意義

趙牧

人氣 5
標籤:

一場有關核酸的論戰引人關注。有人在网上把那些贊美核酸的科學家的大名一一貼了上去,并稱之為又一惊人的“學術腐敗”;与此同時,那些斥責“核酸神話”的科學家則被稱為“社會的良知”。有關核酸的知識于我太過艱深,一般常識尚不能幫助我判斷其真偽。不過,我至少認為論戰的存在是絕對必要的,它涉及的內容越复雜艱深,就越是如此。

這場論戰使我思索的問題是:在一個分工越來越細、隔行如隔山的社會中,怎樣才能把像天書一樣的“科學發現”迅速轉化成普通人都能正确理解的常識?

科學的本質是求真,但要求所有科學家都徹底擺脫名利的羈絆是不現實的,僅僅要求他們“為真理而獻身”也是不現實的。布魯諾被燒死几百年后,有個西方科學史家曾嘆道:為了堅持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學說,就上了火刑柱,這值嗎?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有這樣深刻的疑問。而在羅馬教廷的淫威下,伽利略后來确實放棄了“日心說”。

在歷史上,科學家向權貴獻媚或被迫屈服的事并不少見。二戰前,德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公然發表聯合宣言支持納粹;文革時,中國的一些科學家被“四人幫”糾集起來,也發動過一場可笑的圍剿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鬧劇。在這個地球上,雖然也出現過阿基米德,屠刀已架在脖子上,還從容地要求劊子手延緩片刻,讓他把几何題演算完,但這樣的科學家能有几個?

有關核酸的作用遲早也會成為常識。但它成為常識的速度,在相當程度上要取決于法律能否保証一切學術論戰自由公開地進行。

這也是在圍繞核酸的論戰中,我對“陰謀說”(指國外某种不明勢力破坏中國的核酸生產研究)的出現甚感興趣的原因。既然如此,那就得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實証明“陰謀”的存在,而且首先要令人信服地証明核酸的研究開發對于人体健康的价值,從而証明其具有极高的經濟价值。

“陰謀”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都可能存在。但不論什么“陰謀”,其得逞的前提都是一樣的,就是利用某些特定對象或公眾的不知情。所以,揭露任何陰謀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制度上保証信息公開、意見公開。

90年代的“邱氏鼠藥案”名震中國,當年為“邱氏鼠藥”鑒定合格的難道不也是科學机构嗎?這樣的机构又該為邱氏鼠藥的遺禍承擔什么責任?一個有趣又不該遺忘的故事是,當法院終于判決5名科學家胜訴后,邱氏鼠藥的制造者邱滿囤走出法庭后說:“今天是老鼠的節日。”由于邱氏鼠藥中含有不允許使用的劇毒化學物質,由于這已經是廣為傳播的常識,所以人們也就很容易判斷誰是“老鼠”。

“學術腐敗”也未必就是于今為烈。50年代,有科學家為迎合大躍進的狂熱曾說,“畝產万斤”在科學上講是完全可能的。与此相比,核酸的神話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想想這樣的科學論証放在今天還能欺騙多少人,就知法律确保公民的學術討論自由,其作用是何等巨大。明白這個道理,就知諸如圍繞核酸論戰之最有价值的所在了。

不久前圍繞中國股市的論戰,其實比圍繞核酸的論戰更為惊心動魄,也更能說明學術討論自由的重大意義。感謝互聯网,在這個時代,公眾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容易了解任何重大論戰的內容,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容易看出,誰在打著各种漂亮的旗號以售其私。公眾也因此更容易決定采取什么樣的立場。

(2001/03/07中國青年報)


    相關文章
    

  • 《北京觀察》核酸之爭 (3/2/2001)    
  • 質疑中國核酸產品 《南方周末》又遭惡意收購 (3/2/2001)    
  • “上面”是誰?抓住高价收買《南方周末》的神秘的手 (2/25/2001)    
  • 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品 (2/25/2001)    
  • 《南方周末》被神秘收購 報社決定大量加印 (2/25/2001)    
  • 中國基因專家質疑“基因食品” (2/6/2001)    
  • “珍奧核酸”的騙局与薄熙來其人 (1/30/2001)    
  • 服用核酸對健康無益 (1/17/2001)    
  • 人類源起澳洲–澳科學家最新發現 (1/10/2001)    
  • 驗癌新技術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獲突破 (12/9/2000)    
  • 考古學家以基因檢測 為法老王驗明正身 (11/9/2000)
  • 相關新聞
    人類源起澳洲--澳科學家最新發現
    服用核酸對健康無益
    “珍奧核酸”的騙局与薄熙來其人
    中國基因專家質疑“基因食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