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发展三大热点追踪

人气 53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15日讯】科技进步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并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成为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科技部在最近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已经或正在酝酿一系列重大突破,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热点。了解这些热门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对于我们把握发展的大方向,调整科研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信息技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新经济”一词频频出现。美国经济持续了10年“两高一低” 的良好发展前景,使人们认同了新经济的“神奇功效”,特别是欧洲各国,对新经济的怀疑似乎已经消除。尽管人们对新经济的定义至今仍议论纷纷,难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说法,但信息技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已是大家公认和不争的事实。

发展信息技术依然是世界关注的焦点。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8国集团首脑会议、亚欧会议等,均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议题加以讨论。欧盟制定了《e欧洲———面向所有人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目标是使每个公民、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进入数字时代;建立一个有数字知识的欧洲;促进欧盟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日本继推行《e日本构想》之后,去年11月又出台了“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目标是使日本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国家。意大利在制定了《信息化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之后,又提出《e社会》、《e政府》等一系列计划。新加坡着重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连接99%家庭的宽带网建设工程。印度政府在1999年10月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部,同时推出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旨在争取到2008年将印度建成“超级信息技术大国”。

全球互联网发展势头更为强劲。美国上网人数已达1.37亿,占美国总人口的一半。调查表明,全球每天传送的电子邮件达14亿封;从1999年7月到2000年7月,全球因特网用户增加了94.2%。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到2001年7月,全球的网民将达到6.99亿。普及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这一点。英国政府提出,确保到2005年所有英国人都接触因特网;2001年全国开设1000个信息技术学习中心,向10万个贫困家庭提供电脑租赁服务。日本提出了在2005年将因特网的个人普及率提高到60%以上的目标。智利计划在2006年普及到所有居民。为扩大贫困阶层使用网络的数量,一些因特网普及率低的国家正试图通过在偏远和低收入地区建立使用公共终端的电信中心拨叫系统。秘鲁非官方向科学网开通了上百个这样的电信中心和数千个类似公共电话亭的因特网操作室。阿根廷政府计划的目标是建立1000个这样的电信中心。

数字鸿沟和信息安全越来越引人关注。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世界上93%的因特网用户在富裕国家。北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不到5%,因特网用户却超过了50%;南亚人口占世界的20%,因特网用户却不到1%,发展中国家只有0.6%。另据报告,美国在全球企业电子商务中占了80%,欧洲占10%。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及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信息贫困”之中。这种数字鸿沟正成为阻碍全球发展的尖锐矛盾,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00年7月5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部长级会议讨论了解决全球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如何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会议同意建立一个特别工作组,以促进联合国各成员国政府和私营机构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新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

网络的安全性一直是困扰用户的重大问题。2000年初发生的黑客袭击浪潮,引起全球更加广泛的注意。美国政府提前拨出上千万美元,立即启动原定于2001财政年度才实施的“保护信息系统国家计划”。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有关加强信息安全的法律,以保护用户的正当权益。去年6月,克林顿签署了“全球和国家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在促进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加拿大国会通过了“隐私法”。美国和欧盟达成 “信息安全港”协议。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e—欧洲”行动计划,提出提高电子服务机构安全的重点是:加强信用卡使用的力度,解决确保数据传输安全的技术问题,以及欧盟15个成员国在打击计算机犯罪活动的斗争中加强协调。去年9月普京总统批准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最近印度议会通过了《信息技术法案》,为印度信息技术业和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

生物技术———有望破解生命天书

2000年是生物技术大丰收之年,也是为迎接新的挑战而积极准备的一年。6月26日,由美、英、日、德、法、中6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在全球同时宣布:人类生命的蓝图———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基本绘制完毕,这是一项迄今最伟大的人类认识自我的工程。意味着人类生命的天书不久有望被解读。美国《SCIENCE》杂志称之为“2000年的新突破,甚至是整个世纪最亮丽的色彩”。除此之外,在基因研究方面,科学家们还完成了果蝇、拟南芥等动植物的基因图谱,掌握了约60种微生物的基因数据。在干细胞和克隆研究方面收成亦丰,美国、日本、英国、中国等相继克隆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家畜和家禽,如抗病的牛、含治病药物的鸡以及用不同技术克隆的猪、羊等等。意大利科学家利用老鼠的脑细胞培养出肌肉组织,我国科学家也在老鼠身上成功“种植”了人耳。在转基因植物方面,含维生素A的水稻、加热后会产生糖分的土豆等新品种相继诞生。总之,生物技术的成果向人们展示了其在治疗人类疾病、提高粮食产量、改良植物品种等方面的光明前景。

以人类基因组研究为例,科学家们预计2003年之前将完成全部人类基因序列的分析。但是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只是走出了最初的一步,为人类认识自己打下了基础。尽管目前已有97%的基因序列被解析出来,但是尚有90%的人类基因的功能未被人们所了解。接下来的工作关键是要解释基因功能和说明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因此,对这些序列进行解析、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将成为21世纪的竞争焦点。而完成这些工作所需投入的工作量、时间和资金都将远远超过基因序列分析的投入,因而充满了挑战性。

生物技术已显示了其巨大的科学与经济潜力,前景十分广阔,发展势头不可阻挡。许多国家(地区)政府在确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建立管理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保护、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决定成立高层次的“生物技术顾问理事会”,投入2000万澳元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基金”,澳联邦众议院还通过了“基因技术法案2000” 。新加坡打算将生命科学培养成制造业的第四大支柱,设立了以副总理为主席的跨部“生命科学部长委员会”,统筹国家生命科学的发展,另外在国家科技局设立生物医学研究理事会,在经济发展管理局成立生物道德咨询委员会;设立10亿新元的“生命科学研究与开发基金”和10亿新元的“生命科学投资基金”。芬兰国小人口少,政府实施“在狭窄的领域占领世界大市场”的战略,积极为生物制品企业创新与发展提供资金和保驾护航;鼓励实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开发,重点突破。印度由研究部的生物技术司负责全国的生物技术政策,该司在全国成立54个信息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帮助、进修服务,并对开发基因稻米进行了大量投资,还重点开发预防肝炎和疟疾的新疫苗、研究诊断艾滋病的廉价办法。日本也启动了旨在创立新产业,加强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纪元染色体计划” ,拟通过基因技术带动21世纪制药业的全面发展。法国则从1998年开始在巴黎附近建立了“基因谷”。

不过,一切新事物的诞生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生物技术亦不例外。由于生物技术区别于信息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直接作用于人体,因而其安全性处于首要地位。专家认为,从长远看基因领域的任何进展与核技术同样危险。西方军界担心破译基因密码会导致滥用基因武器进行战争。而目前引发争论最多的是基因技术应用将产生的伦理问题。

反转基因生物的势力有所发展。去年9月在新德里召开的一个有关未来农业发展趋势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国家的有关人士对转基因作物制造“基因污染” 、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以及基因生物技术“入侵”传统农业和食品业表示懮虑,并建议发展中国家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在引进和推广基因技术方面慎之又慎。由于反转基因生物运动压力和农产品价格的下降,种植转基因植物的收益并不像贸易公司所估计的那样大,去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法国、奥地利、希腊以及卢森堡甚至禁止在其国土上种植已经获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

纳米技术———竞争刚刚拉开序幕

纳米技术已显露头角,呈现出无限生机。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国会递交了《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引发下一次工业革命》。此举唤起了世界各国的警觉,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独领风骚之后,为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据科学技术制高点而采取的重大行动。这在全球拉开了一场竞相开发纳米技术、争夺领先优势的无声之战。

目前,美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尚未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日本和欧洲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投入和水平与美国旗鼓相当。可以说,美、日、欧都是世界领先者,但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各显优势。如在合成与组装、高表面积材料方面,美国领先;在生物方法和应用、色散和涂料方面,美国和欧洲领先;在纳米器件和强化材料方面,日本领先。美国正试图通过政府的强化支持攫取纳米技术领先的绝对优势。

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倡议》的核心是增强政府对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引导与支持。建议增加政府投资,扩充优先研究领域,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推进部门间的合作。据此,联邦政府对纳米技术的投入从上一个财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1财年的4.95亿美元,增长将近一倍。

事实上,其它许多国家政府近年来已纷纷将纳米技术摆到了重要位置。日本在1992年就开展了“原子技术项目”,其内涵即为纳米技术。德国把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19家研究机构建立了纳米技术研究网。英国、法国、瑞典、荷兰、芬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和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纳米技术的研究。美国的倡议提出后,各国政府又在不同程度上调整和加强了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支持。日本提出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重大措施,如科学技术会议决定在“2001年度科学技术重点指针”中增加物质材料重点开发领域,其中以纳米融合物质材料制造基础技术为重点,政府将为纳米技术提供142亿日元的研究预算,比上一年度猛增了163%,同时还决定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中设立“关于战略上推进纳米技术的恳谈会”。此外,日本科学技术厅宣布设立“纳米物质研究中心”、通产省决定自2001年开始实施为期7年的“材料纳米技术计划”等等,从而把纳米技术的竞争推向了新的高峰。就我国而言,1993年,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纳米主题”的争夺战中,我国频频露脸,尤其在碳纳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信息贮存等领域,实力不容小觑。日前,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宣告成立,科技部正式批准的“国家纳米产业化基地”亦在天津开发区开始建设。

纳米技术发展中有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首先,机遇对所有国家都同时存在。尽管各国在纳米技术研究中差距已经存在,但毕竟纳米技术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后面的路程还比较长,这给暂时的落后者以相对较长的“追赶”时间;纳米科学和技术涵盖面极其广泛,少数国家要包揽在全部领域的领先地位比较困难,应当说,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地位。其次,政府参与势在必行。由于纳米技术的多学科、多领域性,资金投入大、人才水平要求高,在这场竞争中政府从一开始就应该发挥绝对的主导、支持和协调作用。第三,纳米技术的特性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必须保持并举进行的策略。第四,加紧多学科人才的培养。纳米技术需要的多学科综合性人才不是今天的教育所能直接培养出来的。纳米技术热很快会导致人才紧缺,需要更加注重留住现有人才并及早建立多学科人才的教育培养体制。第五,用于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制造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因为研究手段的突破往往会成为加快成果诞生和提高成果质量的关键。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世界科技革命涌新潮 (12/13/2000)    
  • 台湾新竹市长在厦门被拒入境 (10/20/2000)    
  • 台首位“登陆”市长蔡仁坚已飞南京 (10/19/2000)
  • 相关新闻
    NASA砸巨资 委托SpaceX协助“销毁”太空站
    研究:新型油漆既能净化空气又能自我清洁
    SpaceX发射新卫星追踪太阳风暴 开启新篇章
    全球芯片封装龙头日月光:将扩大美日墨产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