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砍柴人

林青青
font print 人气: 109
【字号】    
   标签: tags:

有一个年轻的柴夫到山上砍柴,不久,另一位老柴夫也来了。到了傍晚,年轻的柴夫发现,老柴夫虽然比他晚来,砍的柴却比他多,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定,隔天要更早到山上去砍柴。

第二天,年轻柴夫很早就到林子里,他心想:“这次我砍的柴一定比较多。”没想到,当他挑着木头回到柴房时一看,老柴夫所砍下的柴,还是比他的多。

第三天,年轻柴夫决定,他不但要比老柴夫早到,还要比他晚下山,他心想,这次自己所砍的柴肯定比较多。没想到,这一天,老柴夫砍下的木头还是比他多。第四天、第五天也是一样。

到了第六天,满腹疑问的年轻柴夫终于忍不住了,他问老柴夫:“我比你早到、比你晚下山、比你年轻有力气,为什么我砍的木头还是比你少?”

“年轻人啊!”老柴夫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磨斧头,可是你下班回到家后,却因为太累就只顾着休息,斧头都被你砍钝了,所以,虽然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下班,但是我的斧头却比你利,我只要砍五刀,树就倒了,你却要砍十几刀,树才会倒。”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

古谚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工作做好,得先把工具磨利;学生要拿到好成绩,得先充实自己的学识;产品要得到市场的青睐,得先做好内部品管;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敬重,得先做好自己的内在修为。

年轻的砍柴人只重结果,却疏忽了过程中要先磨利斧头,反而事倍功半。老柴夫能充实好自己的内涵,才是最后决胜的关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前 我们好快乐
    从前 我们好年轻
    从前中 有我和你

    那时 生活好充实
    那时 生活好美满
    那时候 有我和你
    ……

  • 神韵艺术团在乔治亚州奥古斯特市的3月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神韵风,在过去的九个月中持续“发酵”,当地的居民口耳相传,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神韵。12月19日,当地居民终于在圣诞节之前,再次迎来了神韵的演出。观众难以抑制激动、欢喜之心,台上演员呈现纯善、纯美的演出,台下的观众是掌声雷动,反响热烈,感谢神韵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带来了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演出。
  • 2009年将作为美国军事侧重点从伊拉克转移到阿富汗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2010年将是“阿富汗兵力激增”的一年。奥巴马总统力图短期内在阿富汗取得重大进展,类似前总统布什在伊拉克于2007年和2008年所取得的那种进展。
  • 每个女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男人”,都有一套择偶的条件。要想能够博取女性的芳心,首先要先充实自己的内在与外在条件。外在的容貌能从保养、衣着与发型上做调整,内在的条件则是属于心灵层次的部分了。以下整理出几个方面的条件:
  • 一个经常说谎的人是另人感到厌恶的。我们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经常说谎的人他得不到大家的信任,那最后受损失的是自己。其实爱说谎话,这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与内在修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现在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吃亏,经常言传身教的说谎。为了圆滑自己,在某些事上说话有水分,这已不是个别事例,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古代人教育孩童要求真,说话要有地放矢,办实事。这是真正的正统教育方法。
  • 在陌生的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工作也已做了五天,这五天来,学会了推餐车、设餐、领台、送便当……等,一开始感觉有点累,但心里却很充实!而且我更珍惜能有机会见识到许多以往未曾接触的领域。
  • 我觉得这“香”,可以理解是一种择善的固执;一项坚持的操守;一身高洁的风骨;一点护持的理念。或者一股昂扬的正气;一腔不灭的勇气;一颗高贵的灵魂;一种爱国的忠贞。抑或一道脑中闪现的灵光;一项义无反顾的捍卫和一种心底深切的认知……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在表征。
  • 最引人向往的应该是一种恬澹的乡居生活,在乡居的生活当中,躬耕便可以自足,它可以抵挡、舍弃外在现实的种种牵葛纠缠,护持人内在心灵不必受到扭曲、无须遭逢变形,生命得以保有最纯真、最自足的形貌,日子也同样过得清静、单纯与旷达。
  • 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钟华、工学院讲师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
  • (大纪元记者胡晓辉编译报导)去年12月,澳洲纽省巴瑟斯特(Bathurst)附近的维特多利亚(Vittoria)地区发生了山林大火,不少农居被毁,澳洲前警官博尼‧司高特(Bernie Schulte)的农场也不幸遭遇火灾,万幸的是,司高特被及时赶来的澳空军飞行员儿子从大火中解救。司高特的主治医师对这一家人的评语是:使司高特烧伤愈合只有源自生命内在的力量才能做得到。而他们是一个极具这种力量的家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