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节气与生活】

为何说夏至一阴生?天道地道示常道

作者:容乃加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日。老子说:“天道极即反,盈即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19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璿枢(*北斗)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炎夏)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日作》中唐‧权德舆

夏至是在每年6月20—22日之间到来。在北半球夏至是一年中“白日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2024年的夏至是6月21日。从地球运转的现象来看,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古人称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到了最北位置。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线逐渐南移,随之在北半球的白日就慢慢变短,相对地黑夜慢慢增长。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夏至:一岁算来今夕短 今日一阴生

说起夏至,常听说“一岁算来今夕短”,说明夏至是一年中“日最长、夜最短”的一天,这现象和“冬至”刚好是反衬的;又说“今日一阴生”,指出夏至是天地阴阳损益的变化转捩点,对应《孝经纎》所说:“夏至阴气始动。”说明天地阴阳循环的一个重要现象:从冬至以后直到夏至这半年之间,阳气处于上升阶段;从夏至起直到冬至为止,则是处于阳气下降而阴气上升的循环阶段。夏至是黄历五月中气,五月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对应夏至“一阴生”的现象。

夏至一阴生。(Shutterstock)

夏至显示:“极而反 盈而损”之道

我们都能感受到,一年中当夏至来时,就是炎夏到了!天气极端炎热起来,天地阳气达到极点了。《白虎通德论‧卷四‧诛伐》,解说了夏至阴气萌生,为何反而天气大热呢?乃因夏至一阴生,阴气起于地把阳气推而上,故而大热。(“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

夏至之后将怎么变化呢?老子说:“天道极即反,盈即损。”(见《文子‧九守》)。从夏至日阴气起,阴渐长阳渐消,所以古人不贺夏至。如蔡邕《独断》所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

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提醒人因应天象,戒慎阴长阳消的人事循环现象。中国有“一叶知秋”的成语,点出一种处世之道——见微知著,从事情的微小迹象,就能预知它显着的发展趋势,并预先作准备,也是这个道理。

地上无宿花对应夏至  给人悟道

在夏至物候中,有一种“无宿花”以极速走完它的一生,反映夏至后的阴阳之变的现象,那就是木槿。木槿自古就留给人鲜明的印象,《礼记‧月令》就记载“仲夏之月木槿荣”。在夏至的蝉声轰鸣中,木槿展开明媚的花颜,反射艳阳的光华,传递仲夏的热情。

仲夏之月木槿荣;木槿是夏至之花。(Shutterstock)

木槿这种夏至之花,又叫玉蒸、朝菌、日及、朝开暮落。花如其名,木槿的艳丽只有一日荣光,短暂是她的宿命。看木槿花的一生,在清晨见光而荣,日中而衰,至夕就凋零了,唐诗人白乐天给木槿取了“无宿花”之名,传达了美丽不过夕,生命无常的讯息。这种讯息也是夏至这节点传递给人间的提醒!想想,多少人能从木槿的朝颜夕凋中,警惕在宇宙的时空中人生之苦短如无宿之花呢?所以说,看透了这一层道理,就明白为何不庆贺夏至了!

“天垂象 见吉凶”示天道

周朝就有夏至祭地仪礼,《通典‧礼三‧郊天下》记载“夏至祀皇地祇(神)”。祭典在皇城外北郊举行,天子率领群臣在夏至到皇城外北郊祭祀大地之神,并祀五帝,虔诚祈祷风调雨顺、民安物阜。

然而,这些年来的夏天,大地异象频发,尤其是无神论红祸肆虐的中国大陆,今年夏至来前已经是非常不安宁,异常的干旱交错异常的大水,超常的灾害,改写有史以来的灾害纪录比比皆是。近年更有夏天下雪,冬天打雷,地震频发,异常的天象⋯⋯都是阴阳错位的警讯。

2024年6月18日,中国河南省信阳市胡店乡一村庄,一片旱田受旱情影响,农作物已经枯黄干死。也有的田地里龟裂。 (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阴阳错位的天象,其实是来自上天的警讯,人间有无道之事,天垂异常之象。《易‧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中华文化都坚信这是上天透过天象示现人间的大是大非。古代的“六月雪”为窦娥含冤昭雪是一个小例子。而今共产红祸泛滥的一片大地上,密集地发生着令人怵目惊心的异象,能是偶然吗!中共以国家之名集团操作迫害人权、“活摘器官”牟利之恶行在彼地发生二十年而不悔过、回头,军警公检司法医一条龙作业的犯罪集团远离了天道仁义,许许多多人和它这红魔沆瀣一气,或为它推波助流,那么天谴就不会是偶然的了。

天候异象也是上天慈悲的警讯,若能在异象示现中悟道而悔改,远离非人的中共红魔邪恶组织,当会有一线生机。在一年之中,夏至标志阴阳循环消长中阳气极至而阴气萌生的重要转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多反映敬慎自然变迁的生活态度,从其中悟出天人合一之道,顺天道而安居。而不管处在怎么的大环境中,个人的善念善行则是得天加持的护身符。如果我们能从夏至节气的天象变化中,学得古人一丝丝对天地的虔敬与自我修持,当会得到天祐的平安幸福!@*

——看更多【节气与生活】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