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气候变异难测 封闭桥路新挑战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汪淑芬台北5日电)交通部公路总局正规划在苏花等山区公路,装置摄影设备,做为将来台风或豪雨期间封路重要依据。气候的变异,桥路封闭也有不同做法,流域概念、单点强降都是新思惟。

以往每逢台风或豪雨时,公路总局封闭桥梁是以河川水位有无达警戒值做依据,但民国97年辛乐克台风及98年的莫拉克台风来袭时,中部的后丰大桥及南部的双园大桥,都是在河川水位线未达警戒值前就断了,也因封桥未及,造成行驶中的车辆坠入河中。

公路总局发现,气候的变异使得传统封闭桥梁的做法已不适用,因为位在河川上游的山区,很可能因暴雨形成堰塞湖,但山下桥梁的水位却还无异常,一旦堰塞湖溃堤,灾害瞬间就发生,封桥作业早已来不及,双园大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莫拉克之后,交通部长毛治国指示公路总局,封桥、封路做法要改变,应引进流域管理的概念,除监看“水位”外,重点管制桥梁及路段,也应根据历史灾情资料,归纳出对应参考的雨量站,并透过历史雨量资料,以“时雨量”、“24小时累积雨量”,订出个别封闭警戒值,由留守应变人员24小时严密监看。

今年5月豪雨期间,公路总局就采取新的做法,封闭24处路段及桥梁。今年9月,凡那比台风来袭时,公路总局与中华电信合作,在高雄甲仙到桃源路段,试办手机简讯广播服务,中华电信用户只要进到试办路段,就会收到劝离的通知。

10月梅姬台风警报还未发布,苏花公路就因豪雨严重坍方,让公路总局在封路作业上,又有另一番新的思考。

公路总局主任秘书陈茂南说,原本的封路主要都是针对桥梁及部分支线,但苏花公路是主干道,且位在山区,并无替代道路,类似情况的还有南回及阿里山公路,流域概念并不适用,雨量预测也不易掌握实际状况,因为今年苏花坍方的情形是出现以往未见的单点式强降雨,非中央气象局事先可以预测得到。

根据气象局统计,10月21日,苏花公路坍方前,苏澳到东澳突然有180毫米的时雨量。毛治国曾形容这种降雨有如来福枪扫射,会是封路一大挑战。

陈茂南说,在苏花、南回及阿里山公路设置摄影机,是希望除了一般雨量预测外,经由摄影机可以及早发现可能有单点强降雨,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希望封路机制可以做到更精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