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古迹之旅(五)日茂行.天后宫.城隍庙.三山国王庙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3
标签:

【日茂行】(县定古迹)

日茂行,是昔日鹿港首富林振嵩所创立。林振嵩,泉州人,清乾隆30年(1765)来台,最初经营船头行,后来贩盐致富,创立“日茂行”,经营贸易有成,成为鹿港八郊中最大的商行。

然而随着鹿港河道淤塞日益严重,日茂行的经营亦随之走下坡,而趋于衰微。建造于嘉庆21年﹝1816﹞的日茂行宅第,当时规模宏丽,如今仅存门厅、正厅及右厢房而已。宽阔的前埕,地面铺着昔日的压舱石,广场依旧放置着昔时郊商往来的旗杆座,默默述说着那远去的繁华岁月,也反映了世事的多变与沧桑。

日茂行为鹿港人所津津称道的是,富而乐善好施,清乾隆42年(1777),日茂行捐资成立鹿港最早的慈善组织“敬义园”,从事拾垃圾、置义塚、收遗骸、修桥梁等工作,以造福乡里。对于鹿港寺庙的修建,日茂行亦热心慷慨襄助,而得到乡里的称颂。

关于日茂行,另有一段历史轶事。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发;次年,福康安率军来台平乱,从鹿港登陆,受到日茂行林家热情款待,于是让日茂行包办了清军的后勤补给生意,更巩固了原有的财势。而福安康来台一事,后来衍生为《嘉庆君游台湾》的台湾民间故事。由于福康安颇受乾隆皇帝的重用与宠爱,因此民间盛传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嘉庆君游台湾》的最初版本,只说清朝的皇室贵族(福康安)来台,后来演变成是皇子(因传言福康安是乾隆的儿子),最后竟讹传成是皇太子来台(即后来登基的嘉庆皇帝)。日茂行也就成了曾招待过大清皇帝的台湾民宅了。

昔日鹿港著名的“八郊”-泉郊、厦郊、南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敢郊(竹+敢),曾盛极一时,而随鹿港淤塞而趋于落没,最后纷纷倒闭,仅剩泉郊,而泉郊亦空留其名而已。从昭和13年(1928)起,泉郊就已转型为慈善机构,不再从事商务。在今天中山路233号,仍然可以看见“泉郊会馆”的招牌。日茂行则被列为县定古迹,以见证鹿港曾有过的商业繁华岁月。


日茂行及前埕。

日茂行右厢房。

——————————————————————————–


日茂行侧影。

泉郊会馆(中山路233号)。

——————————————————————————–


精致的木作(吊筒、竖材及托木)。

【天后宫】(县定古迹)

鹿港的寺庙,当以龙山寺为第一。那么谁排第二呢?我认为第二是鹿港天后宫(旧祖宫)。评选龙山寺为第一,是仅就古迹建筑之美而言;若看门道之余,也兼看热闹,则鹿港龙山寺恐怕就要屈居第二了。

鹿港天后宫,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寺庙,庙口也是鹿港小吃的集中地,香客、游客、饕客最多,人气之盛,令鹿港其它寺庙瞠乎其后,暗自羡慕不已。而天后宫可贵之处,不仅热闹风光而已,其建筑格局之宏,雕梁画栋之精,彩绘木石之美,典藏古物之丰,也令人赞叹不已。

鹿港天后宫创建康熙年间。康熙22年(1683),施琅率军渡海攻台,船舰供奉湄洲开基妈祖神像,以护军渡海,终于顺利攻取台湾。大军班师回朝时,施琅留妈祖神像于鹿港天后宫祀奉。现今正殿内仍悬挂着施琅于康熙22年所题的“抚我则后”古匾。此外,天后宫还拥有后来雍正皇帝御赐的“神昭海表”、乾隆皇帝的“神昭海表”、光绪皇帝的“与天同功”等古匾,均悬挂于正殿之内。

施琅平台有功,清廷赏赐优渥,于是施家成为台湾的大地主。康熙48年(1709),施琅的族侄施世榜开筑“施厝圳”(后称八堡圳),历经10年竣工,使彰化平原成为良田美亩,加上鹿港开港,与泉州蚶江口对渡,于是吸引大批泉州移民涌入,鹿港愈趋繁荣。

清雍正3年(1725),施世榜献地,将妈祖庙迁建至今日现址。清乾隆52年(1787),福康安渡海来台平定林爽文事件,奏请朝廷,敕建天后宫于鹿港。于是鹿港地方人士称原来的天后宫为“旧祖宫”,而新建的官府妈祖庙称为“新祖宫”。

天后宫现今的庙貌是昭和11年(1925)重修完成的,当时在鹿港名人辜显荣捐款倡议下,地方踊跃捐款,聘请一流名师工匠参与修建,精心打造,前后历经十余年才完工。天后宫的石雕、木作、彩绘及八卦藻井之精巧,足以媲美鹿港龙山寺,值得细细品味。

来鹿港旅游,倘若时间不足,万不得已,龙山寺与天后宫必须二择一时,则该如何抉择呢?我的建议是:
独行时,则选龙山寺;阖家同游时,则选天后宫。


天后宫(旧祖宫)

鹿港天后宫牌楼。

——————————————————————————–


鹿港天后宫牌楼。

精致的木作(吊筒、竖材及托木)。

——————————————————————————–


施琅题字的庙匾。

大清皇帝题字的庙匾。

——————————————————————————–


三川殿右壁堵。

立体透雕。

古朴的龙柱。

——————————————————————————–


城隍庙

【城隍庙】(县定古迹)

城隍庙,位于中山路366号,约建清乾隆20年前后。道光19年(1939)重修时,日茂行林家及地方人士从泉州永宁(鳌城)迎回城隍,由于永宁城隍庙称为“鳌亭宫”,鹿港城隍庙亦沿用祖庙“鳌亭宫”为庙名。

昭和8年(1933)的市区改正,拓宽现今的中山路,城隍庙的庙埕、三川殿均遭拆毁,仅存拜殿、正殿及后殿。现今城隍庙二进一院的格局,是民国86年(1997)重修完成的,三川殿的木门屏窗雕刻,是薪传奖施镇洋的作品,两侧的龙虎堵,雕工亦颇为精致。

城隍庙的三川殿仍保存道光19年(1839)日茂行林家捐赠的石柱,有“赫濯声灵昭鹿水,绵延香火肇鳌亭”楹联。殿前一对青斗石雕刻的石狮,建造于道光30年(1850),为清代中叶的作品。

参观城隍庙时,心中却没有特别的感受,并非这座庙的建筑不够精彩,而是今天已参观太多寺庙,尤其看过鹿港龙山寺、天后宫(旧祖庙)之后,再看其它寺庙时,心情就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


城隍庙三川殿。

龙堵。

日茂行捐赠的楹柱(1839年)。

——————————————————————————–


三山国王庙

【三山国王庙】(县定古迹)

三山国王庙,位于中山路276号,是潮州客家人所创建的寺庙,属于所谓的“人群庙”,庙宇规模小,开面宽约五、六公尺而已,宛如一般民宅。整座庙没有精致或华丽的雕饰或木作,又已经过改建,也缺乏古味。这座庙却令我颇有感触。

三山国王,是属于客家人特有的信仰,走在台湾的客家聚落,必定看得到三山国王庙。鹿港三山国王庙,创建于清乾隆2年(1737),历史也算久远,但比起泉州人在鹿港建庙,却已晚了半个世纪。

施琅,是福建泉州人,因平台有功,取得清廷对台政策的发言份量。在他的建议下,清廷下令:“潮州、惠州之地,为海盗渊薮,积习未脱,其民禁止来台。”于是初期台湾的移民几乎为闽南的泉州和漳州人所垄断。

直到康熙60年(1721年),台湾发生“朱一贵事件”,清廷以客家人协助平乱有功,才放宽了粤籍渡台的移民限制。当时台湾处于移民社会的草莽时期,法治未彰,族群之间为争地盘,动辄武力相向,械斗频繁。泉州人在鹿港占优势,在斗争中获得胜利,漳州人成为少数,而客家人则被迫外移。

三山国王庙内的三川殿内,保存了一块乾隆55年(1790)的“奉宪示禁”碑,反映了这段族群纷扰的历史。当时在粤籍地方仕绅联名恳请下,官府在“鹿港海防理番同知衙门”前竖立了这块石碑,明文禁止海防官兵刁难粤籍百姓及借故索取规费。古碑透露出讯息,当时在鹿港居于少数的客家人,在往返回大陆时,常受到泉漳籍海防官兵的欺侮与为难,或索取红包,才肯放行。

到了嘉庆年间,鹿港的客家潮州人已式微,连三山国王庙都被泉州人接管,清嘉庆4年(1799)改名为“三仙国王庙”。正殿前的一座古香炉,落款“嘉庆四年梅月置,三仙国王弟子王合成叩谢”,述说潮州客家人在鹿港曾有的悲愁。

我在古碑前伫立良久。二百多年前的古碑,字迹已因风化而逐渐糊模,终有一天,文字将漫灭消失,然而古碑所传递的意义与精神,仍能给予后人深刻的警惕与省思。(全文完) 


奉宪示禁碑。

正殿及古香炉。

古碑、古香炉(特写)。

——————————————————————————–

旅游日期:2008.08.04(写于2008.08.14)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民意调查:对陆克文支援率大幅下滑
鹿港古迹之旅(二)龙山寺、金门馆、凤山寺、瓮墙、威灵庙、摸乳巷
鹿港古迹之旅(三)兴安宫.九曲巷.中山老街.鹿港民俗文物馆
损害管制 奥巴马批BP主管和名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