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 颜色革命 结束专制 再造共和

中国民主党:《辛亥革命百年‧欧洲取圣火万里行》简讯之十七:纽伦堡人权路和人权石柱

2010年7月7日德国历史名城纽伦堡

辛亥百年纪念组委会欧洲万里行小组

人气 7

【大纪元7月26日讯】【关注中国中心(CCC)2010年7月26日欧洲凌晨消息】(辛亥百年纪念组委会欧洲万里行小组报告)


2010年7月7日民阵主席费良勇先生在纽伦堡接受纪念辛亥百年欧洲万里行行动小组专访。


纽伦堡“人权路”大门。


纪念辛亥百年的红蓝双十白星旗在纽伦堡“人权石柱”前之一。


纪念辛亥百年的红蓝双十白星旗在纽伦堡“人权石柱”前之二。


纪念辛亥百年的红蓝双十白星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清算纳粹战犯罪行的纽伦堡审判的法院前。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传十·十传百·薪火相传·再造共和。

附:钱跃君博士所着《纽伦堡》导言:民族主义废墟下的德意志象征

民族主义废墟下的德意志象征

纽伦堡导言

纽伦堡,一座德国东南部的中世纪古城,凝聚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情感,从而成为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摇篮,也成为20世纪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的废墟,以战后“纽伦堡国际法庭”的世纪大审判而载入世界史册。

文化民族主义的德国

任何人都会对自己的父母之邦产生感情,任何民族都会对自己的故乡故土产生责任。这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性,但当这种情感被煽动利用而被政治化,就会成为产生民族主义的土壤。欧洲历史上以前并不存在明显的民族主义,直到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的孙子们三分法兰克帝国时,德语区归东法兰克帝国,法语区归西法兰克帝国,意大利归中法兰克帝国,人们才逐步意识到,共同的语言还真有一种共同的归宿感。新教运动后产生了以民族为单元的国家,即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开始滋生,新教运动的成功,政治上就是依靠民族主义。

欧洲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国式的国家民族主义,高峰期在路易十四世及拿破仑时代。无论法国有多少不同的民族,只要生活在法国境内,都认同一个以巴黎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法兰西帝国,全民为法国的世界扩张而战;另一种是德国式的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19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时代。因为外族(拿破仑)统治,激发了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民族情感,产生了格林兄弟、海涅、舒曼和舒柏特等一大批以寻根和怀念中世纪德国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家。1848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国统一大会上,最后通过的是只将德语地区统一为德国的“小德意志方案”,而事实上已被德国统治的东欧和西欧国家都被拒之于门外(大德意志方案)。人类社会只有宗教狂热和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历史上的许多“神圣”战争几乎都源于这两种感情。欧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尽管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但完全靠民族主义煽动,结果将整个欧洲毁为废墟。

正因为德国是文化民族主义,所以民族主义象征性的城市,一定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中世纪古城,与德意志民族最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有血缘联系。纽伦堡,这座迄今还保留着中世纪原貌的古城,就是这样成为19世纪德意志民族的象征,又成为20世纪“帝国(纳粹)党议会之城”,以延续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之城”。

欧洲中世纪的皇帝之城

直到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国家。历史上所谓的“德国”,其中世纪原文只是“德语的国家”。西元八世纪查理大帝建立了法兰克帝国,其孙子三分帝国,以语言划出东法兰克帝国(德国),德语民族才第一次被归于一个国家。但那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国家,德国内部根据日尔曼民族下不同地区或部落而分割成五个公爵国,后来因为继承、联姻和武力兼并等分割到上千个公爵国、伯爵国和侯爵国,在东欧、南欧又有许多德国的属国。马克思定义的封建社会,大概只有德国才最为典型。尽管如此,所有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又形成一个松散的、形式上“统一”的帝国,起先由查理大帝在德国的一脉担任德国皇帝,断嗣后由各个大国“民主”选举一个皇帝。查理大帝时称罗马帝国,奥托大帝时改称神圣罗马帝国,新教运动后再改称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鼎盛时期的版图:东到波罗的海南岸(包括捷克等),南到意大利全境(包括瑞士、奥地利),西到荷、比、卢,而其属国更是囊括大多数东欧国家,甚至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帝国内部的协调大致如今日的欧盟,或欧盟其实就是取自中世纪德国的模式。

限于当时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和通讯工具,皇帝无法统筹版图这么宏大的国家。于是只能到处奔波,在全德建起许多行宫。最后留下最著名的三大行宫是:西北部的亚琛(查理大帝时整个法兰克帝国的首都),中部的法兰克福(查理大帝的行宫,其子扩建行宫,其孙多出身于此),而东南部为纽伦堡。并且先后授予这些城市为自由城,直属皇帝,世称皇帝之城。

老皇帝去世后,通常由他血统下的后代继承,但是长子还是次子甚至侄子,就由德国最大的七个诸侯国(所谓“选帝侯爵”)选举产生。根据不成文的传统,通常在法兰克福选举德国国王,然后在亚琛将新国王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加冕时所用的皇冠、礼服、皇权信物等——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唯一的象征——由皇帝亲自保管。皇帝到各地奔走,携带不便,于是就委托最受信任的城市轮流保管。从11世纪开始,先后经历林堡、戈斯拉尔、慕尼克等11个城市,最后运到布拉格。每年春天复活节后两星期,布拉格市政府就将这些加冕服饰拿出公开展览,全欧洲好奇的有钱人涌向布拉格,以一睹这些稀世珍宝。罗马教皇将这些象征物看作圣物,因为从查理大帝开始,各届皇帝都是由罗马教皇加冕。不意布拉格反对教皇干涉,皇帝西格蒙德(在位1410-1437年)只能将这批纪念物匆匆转往匈牙利。1423年9月29日,西格蒙德正式诏示,这批宝藏将永久地保留在纽伦堡,因为不仅纽伦堡是皇帝的直辖市,而且纽伦堡市民最忠诚于德国皇帝。皇帝表示,他的这一决定世代不得改变。这是对纽伦堡市民最大的荣誉。当次年3月22日这批宝藏正式运到纽伦堡时,所有纽伦堡的宗教领袖、政府人员全体出来迎接,许多市民跪着迎接圣物,就连犯人都获得特赦而离开监狱前来迎圣。罗马教皇很快同意皇帝的这一决定,但认为这批象征物是皇帝与教皇的共同遗产,只能存放在纽伦堡的基督教机构,后来就保存在圣灵医院的教堂内。市政府不仅出资为保存每一个圣物打制了金盒银盒,而且让中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丢勒专门绘制了查理大帝与西格蒙德的画像,要纽伦堡市民世世代代感谢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两位君主。

直到18世纪末拿破仑占领德国,纽伦堡出于对皇帝的忠诚,就在法国军队占领纽伦堡的前夜,市政府组织人员将这批圣物装在一辆运鱼和大粪的车内偷偷运出纽伦堡,先藏到雷根斯堡,经历许多风险,直到四年后终于运到维也纳,亲手交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法兰茨二世。为此拿破仑大为恼火,因为没有这些皇权信物,他就无法成为名正言顺的法兰克帝国皇帝,而且形式上神圣罗马帝国依旧存在。直到1871年普鲁士国王当上德国皇帝时,因为没有这批信物,也只能当新时代的“德国皇帝”,而无法成为延续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被战胜国强行划出德国,德国皇帝的信物只能留在维也纳。直到纳粹时代,德奥两国重新统一,当时管理这些皇帝信物的皇家财政部长马上表示:我们保存这批宝藏,既不是为了奥地利皇家,也不是为了普鲁士皇家,而是为了德意志人民。在奥地利全体市民的欢呼下,1938年3月13日——相隔142年——又将这批宝藏从维也纳运回纽伦堡,保存在卡塔琳娜教堂。可惜该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炸毁,美军在一个炸弹坑里居然找到这批遗物,华盛顿方面直接指令美军,将之全数移交给奥地利政府。战胜国不希望看到奥地利重新回归到德国,更不希望给德国再留下令人怀念中世纪、引燃民族主义情绪的象征物。该批经历1000多年的珍贵遗物,迄今还留在维也纳的博物馆(Schatzkammer)展出,尽管博物馆还是强调:这批德意志帝国皇帝的信物,应当归还给这批宝藏的合法保管者、丢勒的故乡纽伦堡。

纽伦堡呈长方形,以城中的佩格尼茨河为界,分别由两个城市合并而成:11世纪初,德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在位1024-1039)在河的南侧建起了一座国王行宫。这区域后来就被称之为洛伦茨区,因为在那里的中心区于1270-1350年建起了一座名为洛伦茨的哥特式教堂。他的儿子亨利三世(在位1039-1056年)当政后,又在河北侧的山岩上建起了一座古堡,这也是纽伦堡城名的最早起源。纽伦堡德语现名为Nuernberg(中世纪写作Norenberc),那是由Noren(岩壁)和berc(山)组合而成,即岩壁山。该区域后来就发展成塞巴尔都斯区(也称古堡区),因为在该区的中心于1230-1273年建起了一座名为塞巴尔都斯的罗曼式教堂。该两区域尽管是父子皇帝所建,但一直是独立地发展,所谓的纽伦堡其实只指古堡区,直到1250年才合并成一个城市。

亨利三世于1050年就在古堡里举行了一次全德公爵联席会议,这也是纽伦堡最早的历史记载。尤其到了德国中世纪最著名的“红胡子皇帝”巴巴罗萨(在位1152-1190年),他在纽伦堡举行了五次神圣罗马帝国侯爵会议(相当今日的欧盟议会),并将纽伦堡的行宫扩建,周围建起了城墙。1219年11月8日,德国皇帝弗里德利希二世下诏,将纽伦堡直属皇帝管辖,纽伦堡就此成为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其它国家有同等“国家地位”的帝国城。此后所逐步建造的市政府大楼(即塞巴尔都斯教堂对面的老市政府)从建筑风格上也印记了不同的时代:南侧为哥特式风格,建于1332-1340年(15世纪又改建);西侧(即正对教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于1616-1622年。

中世纪欧洲还没有“首都”概念,皇帝从一个行宫骑马来到另一个行宫,并在行宫中料理国家大事。纽伦堡是德国皇帝最喜爱的行宫之一,从1050年到1571年的500多年中,德国所有的33位皇帝都在那里短期或长期居住过,如德国皇帝路易四世(当政:1314-1347)就前来纽伦堡74次。从这点来说,纽伦堡已经事实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纽伦堡这样的政治地位一直延续到新教运动兴起的16世纪。

每届新皇帝当政后要举行首届神圣罗马帝国侯爵会议,举行地点通常放在纽伦堡。1356年,德国皇帝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日尔曼民族的第一部成文宪法《黄金诏书》,诏书中将许多日尔曼民族不成文的政治与贸易习俗正式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其中规定:选举德国国王定在法兰克福,加冕新国王为神圣罗马皇帝定在亚琛,而新皇帝当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侯爵会议规定在纽伦堡举行。于是,纽伦堡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之城。为了纪念这一对纽伦堡、也是对整个日尔曼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于1509年在圣母教堂的正上方专建了一台钟,钟上放置了八座人像,即皇帝查理四世与参加会议、来自全德各诸侯国的七位选侯爵。每到中午12点,该钟就会转起来,表示选侯爵们开始开会、皇帝颁布《黄金诏书》。

纽伦堡毕竟位于日尔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的边界之处,德国皇帝要安排封疆大臣去镇守,而“封疆大臣”的中世纪原名就是“伯爵”。同理,古堡为皇帝居住地,也需要有将军镇守,该将军就称之为“古堡伯爵”。所以今日的古堡其实也有三部分组成:西侧是建于12世纪的“皇帝古堡”,其中的一座五角塔就是1040年皇帝古堡的遗物,许多全德侯爵会议就是在这座古堡中举行;中部为供伯爵居住的“伯爵古堡”,东部为城市自建的古堡。

早在德国皇帝亨利三世(1039-1056)时,皇帝就任命了来自奥地利的贵族拉布(Raabs)家族为镇守纽伦堡行宫的伯爵。1192年,源于德国西南部斯瓦本的霍恩措伦家族(Hohenzollern),因为与拉布家族联姻而继承为古堡伯爵。伯爵家族不甘心仅仅担任一个皇帝的“家臣”,更希望获得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拥有国家地位的“伯爵国”。经过种种努力,1420年皇帝弗里德利希六世正式分封给霍恩措伦家族在德国东北部的勃朗登堡伯爵国,建都柏林。此后,勃朗登堡王子与波罗的海南岸的普鲁士王国公主联姻而两国合并,这就是德国19世纪最强盛的普鲁士王国,1872年后普鲁士国王自己都成为德国皇帝。霍恩措伦家族获得勃朗登堡伯爵国后,于1427年将纽伦堡主权以高价卖给了纽伦堡市,即由纽伦堡百姓和贵族们自己管理城市。但尽管如此,为了保留“纽伦堡伯爵”头衔,霍恩措伦家族与纽伦堡城于1449/50和1552年发生了多次“伯爵战争”,几乎将纽伦堡城毁为灰烬。

浪漫主义时代的德意志象征

在交通还很不发达的中世纪,河流成为人们交往的最重要管道,所以欧洲的许多大城市都出现在江海沿岸。纽伦堡周边并没有大的河流,而是一片平原。但纽伦堡座落在萨克森、东法兰克、巴伐利亚和捷克的交界处,周边60公里内没有大城市,通向各地的七条主线公路都在纽伦堡汇总,又得到德国皇帝青睐,所以政治带动了经济,最终发展成该地区的中心贸易城市和手工业城市,尤其成为地中海沿岸(途经威尼斯)与波罗地海沿岸的汉撒城市及东欧城市贸易交往的中转城。1470-1530年期间,纽伦堡进入了黄金时代。1425年德国皇帝称纽伦堡“是德意志最富的小金库”,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458年罗马教皇Pius二世(在位1458-1464年)在他的《日尔曼》一书中描述的那样:

“多么美丽的城市,多么灿烂的文化,多么干净的街道,多么英俊的房屋……那里普通的居民住房,都足以供给国王居住,苏格兰国王就想生活在纽伦堡普通的民房里”。

这期间,纽伦堡与科隆和布拉格并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三大城市。在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最残酷的三十年(宗教)战争,1648年战争结束的次年,战争的敌我双方就在纽伦堡举行了为期多日的联欢,庆祝战争结束、和平开始。

经济带动了文化,纽伦堡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古城。

就在纽伦堡的黄金时代15世纪,刚好是欧洲的后期哥特式文化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转化,在纽伦堡诞生了一大批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丢勒(1471-1528),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他出生于纽伦堡,1505年到威尼斯时,不仅结识了许多意大利本土的艺术家,而且威尼斯商人为一座教堂而向他订制了大型油画“玫瑰环节”。德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得知后,花高价从威尼斯商人买下该画,四位运输工专程从威尼斯将该画运往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首都布拉格。威尼斯市政府出高薪挽留丢勒能在威尼斯,却被他婉言谢绝,于次年回到他的母亲之城纽伦堡。

此后,德国皇帝经常委托他绘画,提供给他许多艺术和经济特权,例如禁止他人模仿或复制他的画作。1520年他横穿德国赴荷兰远游(当年荷兰包括今日的比利时),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市政府、贵族和艺术家的隆重款待。他到欧洲金融中心安特卫普时,市政府出高薪(年薪200盾,赠送一座独院洋房)挽留他在安特卫普从事艺术创作,而且愿意高价买下他的所有艺术作品。但他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他在纽伦堡市政府主管城市建筑,许多当时建筑的艺术设计和装饰都出于他之手。他还从事政治与社会活动,是神圣罗马帝国议会中的纽伦堡代表。他为故乡纽伦堡作了一生的贡献,不意在57岁时,因为远游荷兰得了病毒而在纽伦堡去世。没有留下子女,他的墓地就坐落在纽伦堡近郊的约翰墓地。

或许是受丢勒影响,纽伦堡早在1662年就由市议员、铜蚀艺术家和建筑家三人创立了“纽伦堡艺术学院”,成为德语国家中的第一所艺术学院,最早坐落在一个修道院里。1699年被纽伦堡市政府承认而成为市立学院,由政府出资建造学院大楼。此后又扩建了一所素描学校,免费教授手工业工匠的学徒。该学校几经变革而绵延迄今,300多年来为纽伦堡和德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工艺匠。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纽伦堡还诞生了一大批文化人士,例如天文学家J.Regiomontanus,改革家Ph.Melanchton,人文学家W.Pirckheimer与H.Schedel(出版了世界著名的《世界大事记》),M.Behaim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地球仪,A.Koberger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还诞生了三位德国当时最著名的民间诗人之一……

在欧洲中世纪,所有学校几乎都是教会所办,纽伦堡市政府却特许在纽伦堡创办一所独立于教会的“纽伦堡诗歌学校”,即今日德国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前身,在校的三位教员(博士)全是人文主义者。而且从那个时代开始,纽伦堡的富裕市民开始收藏各类文化珍品,出现了许多私人收藏家。人们不仅在书本上了解历史,而且通过直接观摩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代的实物来了解世界。可惜19世纪初纽伦堡归属巴伐利亚王国,巴伐利亚国因为财政紧缺而出售了许多收藏珍品,这些收藏品流落到欧洲各国博物馆。直到1875年,纽伦堡市创建了“日尔曼民族博物馆”(即今日同名博物馆的前身),将所剩的收藏珍品保留起来。尽管如此,该博物馆还是德语国家中收藏日尔曼民族历史与文化最丰盛的一座。所以可以说,纽伦堡有500多年收藏与博物馆的历史。

纽伦堡的第二次文化高潮是在18世纪末的初期浪漫主义时代。在整个浪漫主义时代,纽伦堡并没有出现几位德国级或欧洲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但纽伦堡却于1792年创立了德国第一个艺术家协会。本意是为了改进纽伦堡艺术学院的教学品质,实际却推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浪潮。建立协会时正处在浪漫主义文化初期,而到汉堡于1817年创立德国第二个艺术家协会时,已经到了浪漫主义文化的高潮期。

纽伦堡在浪漫主义文化中所起的最重大意义,是得助于两位浪漫主义文化初期的大家Heinrich Wackenroder(1773-1798)和Ludwig Tieck(1773-1853)。浪漫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是突破古典时期的理想主义色彩,不以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总体为人们崇仰或追求的目标,而是关注个人情感。美学家Wackenroder与Tieck于1793年三度来到纽伦堡,考察和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丢勒的艺术思想,从中获得启迪,Wackenroder写下了一部专著,阐明他追求艺术个人化、情感宗教化的文化思想,从而成为浪漫主义初期的重要理论专著。他在纽伦堡逗留期间,将纽伦堡看作是他浪漫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他用个人情感化的文笔描述到:

“纽伦堡,你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我多么愿意散步在你弯曲的小巷里。我像孩子般地热爱着这座古老、父亲般的房屋和教堂,在你身上深深印下了祖国的艺术痕迹。我从内心深处爱戴着你这里的艺术学院,它是用一种如此强健、有力、真实的语言传播文化。它将我带回到那灰色的年代,是这里的艺术学院像一条活的生命,一直延续着祖国的艺术。你艺术的灵魂就镶衔在、绵延在这座古老的城墙上……当我从你昏暗的教堂梁柱下走过,日光透过彩绘的玻璃窗投下,照在墙上,古老的艺术品和绘画就在那里闪亮。”

因为这两位浪漫主义美学家们的赞赏,纽伦堡一举成为浪漫主义诗人与艺术家们的心灵圣地,许多文人成群集队地前来纽伦堡观赏、旅游,以亲身感受纽伦堡的浪漫主义气氛,感受德意志民族最辉煌的中世纪,即绵延千年、几乎统治全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在当年还是四分五裂的德国,纽伦堡几乎成为德意志民族的象征。

二十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摇篮与废墟

直到拿破仑占领德国期间,纽伦堡虽然依旧是全德仅剩的六个独立市之一,但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结束,纽伦堡也失去了原来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1806年甚至被归入巴伐利亚王国。尽管如此,纽伦堡跟上时代步伐,发展成一个大都市。那些当年的手工业作坊,发展成德国重大的企业(如卡车生产公司MAN,铅笔生产名厂Fabel),纽伦堡一跃成为工业重镇,并于1835年建成德国的第一座铁路。就在19世纪的百年中,纽伦堡人口翻了12倍。

德意志民族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德国皇帝下野,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制度魏玛共和国。1919年凡尔赛条约中,奥地利被欧洲列国强行划出德国版图,德国还要承受巨额战争赔款。不意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年轻的共和国雪上加霜,社会动荡,政坛受到空前冲击。偏左的共产主义与偏右的民族主义刚好迎合最底层、最贫困的工人利益,所以两种思潮共同获得了滋生与发展的土壤,发展最迅速的是李比克拉希的共产党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两党的议会席位不断攀昇,但最后还是纳粹党占了上风。

纳粹党对纽伦堡这座历史古城情有独钟,因为这曾是上千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议会所在地,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又将之视作德意志民族的象征。而纳粹党发源于巴伐利亚,以纽伦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成为纳粹初创时期的重要基地。当时纽伦堡当政的是偏向自由主义的民主党派DDP,市长H.Luppe(1874-1945)却失误地将警察局大权交付给同情纳粹的警察局长H.Gareis。在当时慕尼克等城市还是禁止纳粹活动的20年代,纽伦堡自然成为纳粹基地,1920年纳粹就在纽伦堡召开了第一届大会。1923年1月,在纽伦堡出版了J.Streicher主办的纳粹杂志《冲浪Stuermer》,当时发行量很小(近2万),但到1933年纳粹当政后,该杂志成为全德纳粹文化和宣传基地,发行量高达50万。1923年9月,纳粹在纽伦堡主办了一个全德性的大型集会“德国节”,近两万纳粹分子聚集到纽伦堡中心广场集队游行,希特勒亲自前来检阅。

此后,纳粹在纽伦堡每年举行一次“党代会”,党代会后全体集队游行穿过纽伦堡市中心。经历1929年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的教训后,市政府全力阻止纳粹党再在那里召开全国党代会,例如1930年、1931年就成功阻止了。

但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抵御纳粹党的强力攻势,1933年的市议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纽伦堡执政党,原市长Luppe被捕,纽伦堡更成为纳粹党的中心。直到同年纳粹在德国全面当政,希特勒认为纽伦堡是全德“最德意志化的德意志城市”,打算在纽伦堡——当年神圣罗马帝国驻地——建起纳粹党总部。全德不少城市(如斯图加特)想争取这个项目,因为能建成纳粹党总部,每年就有几十万人前来开会,无疑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收益,而纽伦堡市议会(不完全是纳粹党)居然还不同意。1933年7月,新上任的市长在纽伦堡附近的拜罗特会见希特勒,希特勒下了最后通牒:“纽伦堡市政府要立即作出决定,是否打算在未来百年中成为(纳粹)党总部,以每年迎接几十万人来访,还是想保住那里的几棵老树而拒绝”。最后就在纽伦堡的Luitpoldhain地区建起了规模宏大、充满纳粹主义艺术观(庞大、粗犷)的纳粹党中央大厦,其广场检阅台的基本建筑风格取自古希腊神殿Pergamonaltar。纽伦堡成为纳粹主义的象征之地,被称为“帝国党中央大会之城”。

1935年9月15日,纽伦堡第七届纳粹党代会起草并提案,柏林帝国议会上由议会主席戈林宣布了“纽伦堡(种族)法”,其中包括“保护德意志血统法”,“帝国国籍法”和“国旗法”,这是纳粹第一次将理念上与政治上的纳粹主义付诸法律和行政,于是纳粹政府可以“合法”地驱除和迫害犹太人,并将纳粹标记印在德国国旗上。这也是纽伦堡与纳粹一起写入历史的重大事件。

纳粹全称Nationalsozialismus,即民族主义(纳)+ 社会主义(粹)。前者强调为了德意志民族利益可以不惜一切,甚至发动战争;后者强调要大幅度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福利。可以说,希特勒的成功在于他的社会主义政策,在短短几年中,建立了一大批旨在提高工人地位的人民(大众)汽车公司、人民(互助)银行、工人休假制度、大幅降低失业率等,许多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理想都在希特勒时代真正实现,甚至德国的真正统一也完成于希特勒时代。但他惨败在他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政策,从迫害犹太人开始(纽伦堡就逃离5000位犹太人),一直到发动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几千万人死于无辜,几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战火烧到自己身上,整个德国80%的城市被毁于战火。

纽伦堡成为盟军狂轰乱炸的焦点。从1942年8月第一次受到英国空军轰炸以来,直到1945年4月,44次轰炸,几乎炸平了纽伦堡老城区,尤其东北部几乎不剩一座房子,6000多市民被炸身亡。纽伦堡的历史建筑毁灭90%,上千年来保存皇帝加冕时所用礼服、象征物等的房子,被炸成一个大坑。战后纽伦堡甚至都在讨论,是否有必要再重建纽伦堡,还不如在周边地区重建一座新的城市。所以,今天所看到的许多“古老”建筑,其实都是战后修复甚至重建的。

纽伦堡纳粹总部并没有受到很大损坏,战后的1948年由纽伦堡市政府收回。唯有其中原来的纳粹党总书记大楼还一直是美军驻地,直到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7月,最后一批美军撤离纽伦堡,整个建筑交还给纽伦堡市。

世纪大审判:纽伦堡国际法庭

纽伦堡最后一次写入世界历史的是审判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国际法庭”,那是世界史上第一次以国际法庭来审判严重践踏人权的罪犯。早在1943年10月30日,苏联就发布了“莫斯科宣言”,要在战争结束后审判战争罪犯。战后的1945年8月8日,战胜国美、英、法、苏在英国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伦敦条约”,决定建立国际军事法庭,确定主要追究刑法责任的四大领域:一、参与策划纳粹上台以将德国转变成专制国家,二、参与破坏世界和平的侵略战争,三、战争罪犯(即战争中屠杀平民),四、反人类罪(如种族大屠杀)。国际法庭分别设在德国纽伦堡(1945.11.20-1946.10.1.)与日本东京(1946.5.3.-1948.11.12)。

苏联提议将法庭设在柏林,而美、英要求设在纽伦堡。一方面考虑到柏林的大批建筑毁坏,没有关押战犯和共大量法庭人员住宿的地方,而纽伦堡尽管内城被炸,而纳粹党总部还几乎完整。另一方面考虑到纽伦堡是纳粹党最象征性的城市,所以要直接在纽伦堡审判纳粹分子。苏联与法国希望整个审判只作为过场,所有被起诉的纳粹骨干罪大恶极,都得判处死刑;英国坚持要以正常的审判程式进行,美国代表沉默。后来采纳美国法庭的程式,四国各出一位法官组成法官委员会,审判结果必须得到委员会中多数通过方能生效。最后被审判的24位纳粹战犯中,12名(包括纽伦堡的Streicher)于1946年10月被判处绞刑,9名被判处不同程度的有期徒刑。von Papen(纳粹时代总理)和Schacht(帝国银行行长),因为法官委员会投票中刚好2:2不超过半数而被释放,而Fritzsche(宣传部电台总管)只有苏联法官要加罪于他,其他三国法官否决,也被释放。整个审判邀请了240位元证人出场,法庭记录多达1.6万页。

被审理的罪犯们自己选择辩护律师。法庭审理一开始,辩护律师们共同向法庭提出提案,认为这次审判违背法制原则,即在他们“犯罪”的时候并不存在今日的刑法。现在说他们有罪的法律依据是战后的“伦敦条约”,即根据过后制定的法律来确认之前的犯罪。首席法官驳回他们的提案,认为1928年的Briand-Kellogg条约就已经定义了什么是“战争罪犯”,当年德国签署了该条约,所以适用于德国。也有律师对“二、参与组织破坏世界和平的侵略战争”提出异议,战前德国希特勒与苏联史达林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其中有双方的秘密条款,即德国与苏联将瓜分波兰。史达林的行为也是犯罪,同样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还有,英国空军多次轰炸德国城市,并不是出于军事目的,而是为了威慑,死难者都是无辜百姓,同样触犯了“三、战争罪犯”……法官认为,本次审判仅对德国罪犯,对其他犯罪行为的审理不在本法庭的职权之内。

审判期间,纽伦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250多家媒体记者前来报导采访,几十位元德国著名人士应邀前来观摩。法场上同时使用英语、法语、俄语和德语,在翻译史上首创同步翻译。翻译共分三个组,每组12位,美国IBM公司特为翻译定制了专用的装置。整个纽伦堡审判案共耗资443,6万美金,相当今日的85亿元人民币。该次审判还被拍成电影,荣获1960年度的奥斯卡奖。

纽伦堡审判已经成为历史,却为国际法立下了一个丰碑: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追求的人权还局限在主权国家内部,即相对国家政府,每个公民都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而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践踏人权超越了国界,所以纽伦堡审判,也将维护人权超越了国界,“人权超越主权”是纽伦堡审判的最重要精神,也是用无数死难者鲜血换来的真理。在此精神下设立的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人权宣言》,任何一个自愿加入联合国的成员国,就是自愿接受国际社会对其人权状况的监督,同时每个成员国也有权利和义务关注其它地区的人权状况。

经历严重的人权践踏,战后德国痛定思痛,宪法第一款就明文写上: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其对人权的强调,超过了人权法的首创者英国宪法,超过了法国大革命故乡的法国宪法。纽伦堡更成为全德人权教育的中心和典范,2000年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荣获联合国授予的“国际人权教育奖”。1995年起,纽伦堡每年颁发一次“国际人权奖”,表彰世界各国为人权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甚至在纽伦堡日尔曼民族博物馆前的大道就取名“人权路”,路沿树立起几十根耸天的大石柱,石柱上用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包括中文),铭录下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的一个个人权条款。由此可见,一个没有人权传统的民族,因为历史上受尽人权践踏,所以一旦醒悟之后,将比任何一个有人权传统的民族更加尊重人权。

纽伦堡,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中世纪古城,却成为20世纪国际风云的聚焦点。它是艺术家丢勒的纽伦堡,还是纳粹党希特勒的纽伦堡?带着历史的光环与阴影,纽伦堡走出中世纪的泥潭,走出民族主义的废墟,迈向一个自由、宽容、多元与和平的新世纪。

钱跃君 博士
2008年中国新年写于莱茵河畔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民主党全委会:关于两律师执照吊销门的声明
中国民主党全国联合总部:如何合法召开中国民主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倡议
中国民主党:敦促中共尊重人道 让杨天水保外就医
中国过渡政府:愿高智晟律师平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