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网络霸凌更伤学童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09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吴英编译报导)“尤妮丝甘迺迪雪佛(Eunice Kennedy Shriver)国家儿童及人类健康发展机构”针对7,313名六到十年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网络霸凌对受害学童造成的伤害,更甚于过去面对面或局限在校园范围内的传统欺凌行为。

据科学新闻网站physorg.com近日报导,本项研究的主持人王晶(Jing Wang,音译)表示,网络霸凌行为研究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参与研究的人员发现这样的霸凌行为已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校,且容易使受害者得到更严重的忧郁症。

报导中说,网络霸凌行为通常是指透过网络或手机传递的欺凌行为。随着网络与手机的普及与便利,有关恶意嘲弄、合成照片等内容可透过网络如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及手机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人人都可能获得信息,如此受害者在无法掌握“观众”人数的情况下,将更为沮丧及无助孤立。

根据2005年“学龄儿童行为健康”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学童在调查时间点的前数个月内,至少有一次曾欺凌他人或者曾遭人谩骂等言语欺凌的经历。此外, 5成以上的学童曾卷入关系欺凌,即被同侪排挤,2成的学童曾参与或经历肢体欺凌,约14%学童涉入网络欺凌。

研究显示,男孩和女孩一样脆弱,而尚待厘清的是,沮丧的孩童与易受欺凌程度二者间的因果关系,亦即沮丧孩童的自尊心低才较容易招致欺凌,或者是因为被欺凌才变得自尊心低以及沮丧。

为了防范网络霸凌,研究人员建议应在“小学及中学教育再授权法案”架构下,纳入学童网络安全的议题。美国密苏里州已规定各学区应在现行反欺凌政策中纳入有关网络霸凌及电子通讯的规定,其他州也有类似的规定。

此外,从全球致力消除网络霸凌的努力中,可以发现教育是改变社会文化是对抗网络霸凌的重要课程。

王晶表示,通常孩童并不清楚其所遭遇的是否为网络霸凌。也有学者表示,孩子们不太愿意揭露此等恶行,因为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报告欺凌行为是一种“打小报告”以及设陷于他人的举动,导致最后不是施暴者遭到惩罚,而是报告者成为使他人受害的麻烦制造者。

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不太愿意告诉父母,因为他们担心会因此失去使用电脑与手机的权利。因此,专家建议家长应主动留意子女的手机与电脑,但这对父母而言,又是另一项艰难的课题。

相关新闻
美儿科学会吁防治校园霸凌和约会暴力
美新泽西州名校 惊传校园霸凌
预防校园霸凌  首重培养学生同理心
初二女生遭群殴脱裤 校园霸凌视频传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